不欲见贤,合道为真

不欲见贤,合道为真

00:00
06:38
[玫瑰]平等心应世,自在常随心。
不欲见贤,合道为真。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指尊崇;“贤”指才能。
这句话表示,从古至今,各个时代都惯用表彰来树立榜样,这么做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见贤思齐,这在人道的层面合情合理。但天道的视角却从更深层次、更远时空中,预警了“尚贤”中潜伏的危机:当君王推崇贤才,原本无痕的管理就有迹可循,此时迎合之人必至,逢迎之法必现,宠辱之心必生。一旦人心中有了对立,争斗也将无可避免。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


这里的“不尚贤”不是否认“贤”的存在,而是说不要刻意推崇,也不要过度渲(xuàn)染。因为,这个“尚”字表示尊崇、注重之意,比如崇文尚武。但这多是以个人想法为标准,以当下利益为优先,然后给出一个名,将大众分出了三六九等。但这个标准一画,那些没被尊崇、没被重视、没被划入上等的人,在名利上势必会受损,怎么会不产生对立情绪呢?而且,这种负面情绪会不断发酵,化为实质的争斗,以至于最终损伤到所有人的利益。


老子为什么说“不尚贤”?因为,任何主观上的推崇,都源于分别之心,所以都属于“有为”。有为就有迹可循,有欲就有利可图,这都是试图以个人力量“替天行道”,于是很难有不出纰(pī)漏的。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中说:“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比如执掌正义的是天道,承载福报的是厚德,如果想代替道裁定是非,漠视德划分贤愚,就像一个门外汉妄想代替能工巧匠,试图运斧如风、妙手天成,这样做的,很少有不割伤自己的。


其实,“不尚贤”不是否认“贤”,只是说,真正的“贤”是合道的结果,是心灵的境界,不是靠封赠而来。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就是,道的尊荣,是因其无我精进的天性,而令天下敬仰;德的贵重,是因其慈静化生的特点,而令众生依赖。道与德无需任何人封赠,万物生来就以道为尊、以德为贵,这是天性所致,这就叫自然而然。所以,靠封赠而来的只是个“名”,这个名还是“非常名”——也就是说不是恒定的,时代一变,标准一变,所谓“贤名”也会变。这怎么能当真呢?不是真常之道,又怎么会有力量呢?


宇宙中,道为德根,德为道果。真正的“贤”都是纯朴的,都是自己做到的,都是无需宣之于口的。所以,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中说圣人“不欲见贤”。因为,真正的“贤”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一来,施与者自忘其功,受与者自化自强,两者都了无痕迹、一派天然。待到功成事遂时,大家都觉得:“不是本来就该这样吗?”这种最和谐的状态,才是合道的真实力量。


所以说,“不尚贤”并非否认“贤”,而是强调不欲见贤,强调君王举贤而不着痕,聚贤而不着相。真正的“贤”都是从自身做起,用做到的磁场,于无形处去温润天下,于谦下处令四海归仁。这个贤德在自身,无需有形的封赠,因为那是真正的合道,也才有真实的力量。

早安!人,最大苦恼就是计较;最大的神通就是没有烦恼。人生苦恼,源自计较。
[玫瑰][玫瑰][玫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