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战争片的时候,最大快人心的时刻,莫过于我军的炸弹能够击中目标且一举摧毁,就如令人印象深刻的《长津湖》那般。而看过许多战争片之后,想必不少人会产生相同的疑问,为何导弹是飞到目标点再爆炸而不会在途中就爆炸呢?对于这个问题,详解航弹引信全过程之后,很多人就会豁然开朗明白其中设计原理。航弹在攻击目标的时候,爆炸方式不是只有一种,传统中认为之后撞击之后才爆炸,这只不过是其中的爆炸方式之一。这种通过撞击而产生爆炸,其设计原理是“惯性”爆炸,在还没有发射之前,航弹的引信装置是处于两个模块并且呈现分离的状态。一旦发射,便会由于高速运行而产生惯性,在惯性的作用之下,引信装置的两个模块会不断靠近,在撞击的那一刹那引信装置彻底接触而成功引信,形成了爆炸效果。原理是使战斗部爆炸的点火机构和确保安全的保险机构组成,而这种利用惯性引信的爆炸方式,大多数是运用在地面武装部队,这种爆炸方式的弹药不仅易于保存,而且发射之后能够形成更大的打击力度。另外导弹的引信系统设计还可以是由探测目标的传感器,也就是在导弹上装上了激光装置,激光在发射之后便开始工作,会不断将探测到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数据传回导弹内部,而当距离达到导弹所设计数据时,就会引爆。简单点来说,导弹形成爆炸,是要检测到实地距离与原先设定距离一致时才会爆炸,也就不会出现还在飞行中或者还未抵达打击目标时就已经爆炸,至于爆炸的精准度,则取决与两方面,一方面是激光探测和回传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设计导弹之处所勘测和设定数据的正确性,这两者缺一不可。激光回传引信的方式,也被称之为“非接触性引信”,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进一步保护飞行员的安全,现代战争当中,轰炸机从二战开始便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战场上,目标轰炸成功固然重要,飞行员能够全身而退也同样重要。正是基于这种理念,“陀螺引信”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成功研发和使用。它的原理是导弹发射之后,导弹内部的螺旋桨旋就会开始转动,旋转到设定的圈数时就会停止旋转,而这也就是导弹爆炸的时候。让导弹的爆炸与飞行员、战机形成一定的距离,以此来确保飞行员和战机的安全。随着国防科技的进步,引信装置也不断进步,能够实现更远距离的飞行且不需要接触目标就能够引爆,能够实现更多方式的打击和更好的效果,比如制导导弹。这是一款突破常规爆炸模式的导弹,会在距离打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时的上空便引爆,以产生爆炸碎片的杀伤力来达成打击效果,这种“天女散花”般的打击方式,用在多个性且比较密接的定向小目标上,形成的打击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制导导弹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爆炸效果,也全凭引信装置的设计特点。总结来说,导弹在攻击目标的时候,什么时候爆炸和在哪里爆炸都早已在设计当中,对爆炸时机的把握最主要是取决于引信装置。毫不夸张地说,一套性能优异的导弹引信系统,不仅能够确保导弹的运行安全,而且能让战斗部分发挥毁灭目标的威力。尤其是伴随着其他武器的技术越来越高超,非触发性引信装置更是扮演者重要角色,比如隐形战机的出现,让打击变得更加神秘,那么像非触发性引信这种能够形成“延时引信”效果的系统,就能够派上重大用场,往往形成爆炸的时候,飞行员与战机已经远远地离开了目标地点。进一步来说除了地面坦克发射的炸弹、航行中的制导导弹之外,还有射程更加遥远的洲际导弹等,都需要一个精密的引信装置。还有别忘了作为核武器的原子弹,其核战斗部的脱离和爆炸地点更是需要一套精准无误差的引信装置,核武器的杀伤威力多强,美国曾经在日本广岛上有所展示,一个“小男孩”相当于50吨TNT,瞬间就将广岛夷为平地。而核武器之所以骇人听闻,关键还在于后续的持续性伤害,所产生的核辐射影响对于人体、动物、植物的具有不可逆的损伤。虽然核武器从被研发至今,有且仅有使用过一次,而“核和平”到底能够维持多久不得而知,一旦需要动用,那么决定它在哪里爆炸且足够精准的引信系统,则尤为重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