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止是为了改变命运

读书,不止是为了改变命运

00:00
07:43
读书,不止是为了改变命运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看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听花开花落……远去的岁月悄然无声,却总在你我回眸它时冷不丁传来深邃的回响,仿佛旧时那些哒哒的马蹄匆匆踏过的青石板,老远就能听得见回音。
无论是眼前的城市中国,还是过去的乡村中国,晨曦黎明起时,每当推开窗,看到娃娃们成群结队背着书包走进学堂的情形,就觉得格外亲切。不多时,刚才还吵吵闹闹、一片喧哗的学堂就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是那么响亮整齐,那么富有青春的气息,一时淹没了周边的车水马龙、小贩吆喝,美丽了心情。
细想起来,读书这件事,早已注定牵扯着我们的一生。自打从娘胎里出来,跟着母亲咿呀学语后不久,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在最美的年华里,我们都在读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一读就是十几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人能够逃离要花大把大把年华“读书悟道”的定律,如同僧者所选择的修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不懈怠。回过头来看,生命长河之初,所有人都被安放在书海之中、学堂花木深处,是有它的道理的。试想,在那些混沌生长、精力充沛的年月,如果不做读书郎,我们日后常常回忆的青春年少时光,该是多么的单调跟彷徨。
正因为那段漫长的读书生涯,才让我们在懵懂无知的岁月里慢慢被开化,茫茫学海无边,如同佛海无涯,是那些久经岁月洗礼过后流传下来的经典为我们的生命航程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在跟同窗好友和诸位恩师的相处中变得知书达理。
那些年,生活在鄂西北深山村落,故乡的闭塞与贫瘠,让父老乡亲们吃尽了风里来雨里去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的苦头,也让人们在耕作劳苦岁月中深刻记住了“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并被世世代代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铁律。
少年时代,在多少都有些扭曲的读书逻辑下,谁都曾叛逆过,那时一直不大明白“读书改变命运”,也一直不愿意相信。待走过少年进入青年如今已近中年,再去回望那段人生的历史,才真正懂得为什么“读书改变命运”会被那么多父老乡亲奉为世世代代耕读传家的秘籍。
在中国的乡村,自古以来都是卖苦力耕作者多,拼脑力读书者少,所以读书人、教书先生总是受人尊重,那些懂得耕读传家的人家,多半都会成为村落里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古代,一旦读书读出了名堂,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状元,接着就进入了平步青云的仕途,锦衣玉食不愁;现代,一旦读书考试金榜题名,就有望跳出“农门”,进入城市,找到体面的工作,远离那些贫瘠的土地跟汗流浃背的农活儿。这不,“命运”就因“读书”给改变了。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就业压力,因为应试教育,因为被过度扭曲的读书逻辑,“读书无用论”在民间广为流传,“北大毕业生回家卖猪肉”之类的个别现象更是一度被作为否定“读书有用论”最有力的现实证据。如此种种,有体制的原因,有复杂现实的原因,但更多应该反思的是每个读书人自己的原因。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去看看那些读书读出了名堂的人,谁个不是耐得住寂寞,最后才得到了繁华。寒窗苦读十几载,考试应试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则是一种修炼,一种借知识丰富大脑、培育正确思想的过程。
当你我的大脑被知识所丰富,有了正确的思想,有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何尝改变不了命运?一个脑子里时常是一片空白,遇事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稀里糊涂过日子的人,活该被命运所改变!
读书,怎么读,读什么很重要。时至今日,我们也许没有当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但绝不能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负担和包袱,一种为了做官的说辞。无论是在象牙塔里读书,还是日常生活里读书,都需要摆正姿态,把读书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多一些格物致知,少一些功利附庸!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