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年,枯瘦的文天祥被士兵押着,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他深知大势已去,南宋王朝行将就木。生死关头,文天祥却丝毫不见惶恐,反而神情坦然,目光如炬。一身素衣,头戴囚帽,却掩不住他凛然正气。一路上,百姓跪地磕头,口称"文丞相i"。文天祥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自己今日的壮烈牺牲,或能唤醒更多国人的抗元之心。
时间倒回七年前的1275年,南宋疆土,一派歌舞升平,却又暗流涌动。蒙古铁骑自北方杀来,所过之处,生灵涂炭。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就在此时,一个消瘦的身影挺身而出。他就是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文天祥深知,此时君臣上下必须团结一心,共御外敌,方能保全国祚,维护百姓安危。
文天祥当机立断,上书恳请宋恭帝御驾亲征。可君主昏聩,宰执贪残,根本不把外患放在心上,反而斥责文天祥妄言惑众。文天祥痛心疾首,眼见敌军步步逼近,国家危在旦夕,他决定以身作则。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军,整训士卒,亲自上阵杀敌。一时间,星火燎原,不少志士纷纷响应。
然而,元军以骑兵见长,兵强马壮,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即便文天祥竭尽全力,也回天乏术。两年时间里,双方你来我往,征战不休。最终,南宋军队腹背受敌,接连失守。文天祥痛失爱妻爱女,她们沦为俘虏,被掳到了元大都。而文天祥本人,也在南岭一战中不幸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从广州押解至南安军,途中风雨交加,四处满目疮痍。尤其在越过梅岭时,看到大好河山已沦陷,百姓生灵涂炭,文天祥悲愤交加,决意绝食,欲在七日内饿死,将遗体葬于故乡江西吉安。然而,元军强行灌食,未让他如愿。文天祥尝试逃脱,图谋反抗,但因看守严密,未能成功。
元朝知道文天祥在南宋遗民心中的地位,便将他安置在优越的环境中,提供丰盛食物,企图收买他。然而,文天祥依然坚守信念,面壁不食,不为诱惑所动。接着,元朝派遣曾任宰相的留梦炎劝降,称宋已灭,投降元朝可享荣华富贵。文天祥愤怒地回击:“你卖国卖家乡,卖节操,何颜活在世?”留梦炎被骂得无言以对,羞愧而去。
义的力量,能将个人的生命置于全局与民族之上。如何看待生命与义的关系,拷问人的灵魂。孟子曾言,“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能够理解并践行义。舍生取义,虽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只要有这种决心,便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写下的那22个“死”字,承载着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万死不辞的爱国精神。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已成为千古绝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