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公摊的大幕,拉开了。
近日,湖南衡阳出台新规,从2025年起,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面积计价。随后,河北张家口发文明确,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业内预测,2025年将是集中取消公摊面积的关键一年。
取消公摊面积,可谓众望所归。建筑面积包括公摊面积和套内面积,我国普遍以建筑面积进行计价。100平方米的房子最后只得70-80平方米,个别楼宇房子实用面积甚至缩水一半,名义上的面积与最后的得房面积存在巨大的落差,背后正是公摊面积影响。
【1】
公摊面积发轫于我国香港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房地产业蒸蒸日上,楼宇一般都是整栋出售,资金要求量大,有开发商率先想出“分层出售”之法,既然分层出售,公摊部分自然就包含在内,公摊面积由此而来。不过,早在2013年,香港出台新规要求房屋交易需以“实用面积”作为计价标准,公摊面积从此退出江湖。
过去几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迎来转折点,多数城市楼市明显承压,在供求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开发商为了提高市场吸引力,悄然利用放宽对赠送面积限制、优化阳台等空间面积计算规则等方式提高实际得房率,部分新房得房率甚至高达120%~140%,公摊面积自然没有太大存在的意义。
因此,无论是发明公摊的香港还是曾为公摊所困的内地城市,无论是否明确发文取消公摊面积,公摊都在事实上面临着转折点。在楼市一路高涨的时代,公摊面积还不引人注目,但在房价出现集体回调的当下,有无公摊、公摊几何对于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取消公摊可谓大势所趋。
不过,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取消公摊面积都不是一刀切“消灭”公摊,而是改变模糊不清的建筑面积计价模式,采取“所见即所得”的套内面积计价,由此打破公摊不透明、过度公摊、得房率过低、多缴物业费和取暖费的弊病,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的确,任何房子都必然存在公摊部分,电梯、楼道、大堂等公共空间既是高层建筑的刚需,也是生活品质的保障。问题在于,同样地段、同样标准乃至同一张图纸,在不同地区公摊面积不一,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操作空间,到底哪些应该公摊、哪些不该公摊、有多少属于公摊部分,为什么有的公摊只有10%,有的公摊却超过30%,标准相当模糊。
因此,取消公摊,按照实际套内面积计价,让房价变得更为清晰透明,并在更大程度上杜绝开发商暗箱操作的弹性空间,给人以“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大的房子”的直观印象,进而重塑市场信任,对于稳住楼市股市、持续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有着积极意义。
【2】
有人担心,取消公摊面积之后,名义上的房价是否会随着上涨?在其看来,同样400万的房子,建筑面积100平方,套内面积80平方,原来单位房价4万,现在房价变成了5万元。
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且不说这只是统计数字的变化,名义房价的上涨并不会改变实际房价,一套房子该是多少价格还是多少价格,更为关键的是,同样的总价,能让人看明白的总价与过去含混不清的总价显然不同,而公摊比例过大的房子竞争力会下降,从而倒逼市场转向良性竞争。
与公摊面积相比,预售制是房地产难以避开的另一大难题。取消公摊着眼的是公开透明,面临的政策压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取消预售制则要重塑房地产“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进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20多年前住房相对短缺的时代,预售制的存在对于提升资金周转、加快房地产建设、扩大住房供给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预售之下的所见不能所得、偷工减料、“货不对板”、问题楼盘等问题屡屡引发社会聚焦。
如果说过去因为重重复杂的现实因素无法真正触动预售制度,那么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当原本刺激房地产高效运转的预售制成了市场健康发展的阻碍,当市场因供过于求而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之时,改革预售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
因此,取消公摊面积之后,改革预售制度也正当其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