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仙乐飘飘

大山深处仙乐飘飘

00:00
10:40

润物细有声

天刚亮,余灵贵校长带着雅灰小学和麻鸟村的十几个孩子,坐上了开往省城贵阳的大巴。他们将要代表学校和村子,站在省城的文化艺术中心舞台上表演非遗民族文化——芦笙舞。

麻鸟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雅灰乡,从村里坐车到县上,需要三个半小时,再从丹寨县驱车到省城贵阳,还需要3个小时。从乡道、国道再到高速,从崎岖的盘山公路再到平坦的柏油路,光是在路上他们就跋涉了大半天,尽管舟车劳顿,但孩子们都激动不已,整个“爱觉不累”的模样。

把孩子从大山深处带到城市的大舞台上的,是大巴,也是一个特殊的音乐课堂。

大山里的音符

一切源于一年前落地的公益项目——大山里的音乐课堂。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偏远乡村小学捐建音乐教室、开展乡村音乐老师培训、资助校园社团活动和音乐展演、孵化名师工作室推动县域乡村音乐生态建设等,为偏远乡村儿童提供更好学习音乐的机会。

大山里的音乐课堂源于“为爱黔行支教”,这是一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支教公益活动的团队。支教行动在2016年发起之后,主要专注于两件事,一是对贵州困境儿童进行一对一资助,二是开展乡村艺术支教夏令营。

支教过程中,团队人员渐渐发现乡村孩子们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首先是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儿童缺少情感陪伴;其次,支教夏令营期间,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类课程让孩子们充满了活力,但支教课一旦结束,由于缺乏相应物资和师资,课程无法在学校里延续下去。

在中西部地区,艺术教育是普遍缺失的——这是乡村教育的一大痛点。于是,支教行动团队开始思考,何不做一个长期的项目,让音乐教育可以一直在乡村学校生根发芽?

于是,就有了2018年启动的大山里的音乐课堂。

油菜花开了,林泉镇高锦小学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学生穿着民族服装吹着芦笙迎接春天到来。

2019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团队正式在贵州省民政厅注册成为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

音乐课堂项目启动后,对申请加入的学校设置了一些要求,比如必须是乡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学、民工子女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人数不少于150人;学校的校长要重视艺术教育,而且学校配备有音乐专业教师;硬件方面,需要有一间可以固定开展音乐课堂的教室。

项目首先是解决物资问题。根据每个学校的情况,会给学校捐建一间音乐教室,大致可以分为打击乐音乐教室、电子琴音乐教室、弦乐音乐教室和民族音乐教室等四大类型。

和以往的艺术公益项目相比,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兼具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特色,这也是团队引以为傲的事情。标准化,在于捐建的音乐教室、音乐器材、培训体系都有一套标准;而独特性,则在于各个音乐教室所配备的乐器各有不同,项目会根据音乐老师的特长,给学校配备相应的音乐设备,因此就有五花八门的音乐教室类型。

截至今年10月,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已在贵州、湖南、四川、云南等地捐赠400多间音乐教室,累计有18万人受益。

联接大山内外

麻鸟村是离丹寨县最远的一个原生态苗族村寨,村里的雅灰小学校长余灵贵当初就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申请了音乐课堂,没想到给选上了,他既兴奋又意外——竟然还有人关注到他们这所天遥地远不起眼的小学。

2023年7月,音乐教室改造完毕,崭新的教室、明亮光滑的地板、十几把专业芦笙……这一切都让余灵贵和孩子们欣喜不已。校长亲自上阵,再加上一位音乐老师,一起来教孩子们吹芦笙。

2022年4月15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林泉镇高锦小学芦笙社团学生在吹奏芦笙。

除了吹芦笙,孩子们还可以在音乐教室里尽情跳舞。麻鸟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和芦笙的发源地之一。随笙起舞是麻鸟村男女老少的日常,所以这样一间个性化的音乐教育,对雅灰小学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有了教室和乐器,乡村学校最缺的就是师资力量。于是,项目团队联合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发音乐课程体系,并给乡村音乐老师开展线上和线下培训。

这几年,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组会不定期到项目学校做回访,了解孩子的变化和学校的需求。

为爱黔行公益秘书长詹瑶遍访项目地,她对毕节市大方县的一位小女孩诗诗印象尤其深刻。在诗诗就读的学校,有一间项目捐建的架子鼓音乐教室。在那里上课的诗诗骄傲地告诉她,“詹老师,你知道吗,我上周去了县城的表姐家,她的妈妈花了几千块给她报班学架子鼓,但我的架子鼓打得比她还好!”

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詹瑶。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詹瑶很受触动。因为此前她曾几次探访这所学校,当时孩子们只会远远地看着她,诗诗也是怯生生的。音乐课堂让孩子变得活泼自信了,他们比以前更敢于表现,和生人交流也更加落落大方。

音乐对孩子的人格滋养是显而易见的。对此,詹瑶总结了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音乐学习让孩子们逐渐形成完整的人格;第二,孩子们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第三,孩子们从内向到外向,从腼腆到开朗,自信心得到很好的提升。

“音乐课堂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让乡村儿童被鼓励走出校园和社会进行互动和表达。” 詹瑶说。

为爱黔行公益会在一些节假日的节点,比如六一儿童节,举办音乐嘉年华或音乐节,孩子们可以录制舞台表演视频参加评选。这是他们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机会,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为爱黔行公益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重点合作学校绿塘乡绿塘小学,项目学生在开心地打架子鼓。

如果说线上的评选给予孩子们鼓励和成就感,那么让他们到更大的舞台上展演,无疑会将这种成就感放大数倍。

今年8月, 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为爱黔行公益联合阿里巴巴公益举办阿里巴巴公益·梦想音乐会暨青联希望小屋展演。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苗族芦笙、侗族大歌、手鼓表演等等节目轮番上演。来自8所乡村学校的孩子们,用他们的乐器、舞蹈、歌声,讲述着属于大山的故事。

余灵贵校长领衔的雅灰小学,很幸运地入选了这次的展演。得知要到省城参加演出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洋溢着喜悦的心情。在这个三州三县的交界地,很多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大家都不敢想象,自己的孩子会有一天带着乡亲们每天都在跳的锦鸡舞,登上大雅之堂。

演出当天,麻鸟村派出了五位芦笙高手上阵,他们在一旁吹芦笙,孩子们在台上随音乐起舞。

音乐带着他们翻越崇山峻岭,来到更大的世界里,看到实现梦想的种种可能。

为爱黔行公益大山里的音乐课堂第一所音乐项目学校落地在大方县岔河村岔河小学,孩子学习古筝后露出开心的笑脸。

小课堂大能量

为爱黔行公益是一家民间公益机构,项目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互联网筹款,来自公众。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所关注的议题需要被公众看见,他们扶持的群体需要获得公众的共情,他们所做的事情需要获得公众的支持。

那么,倡导和传播就再重要不过了。团队深知,如果能发动有影响力的人参与到项目中来,那么传播就会事半功倍。

最开始没有任何资源的时候,他们就使用笨办法——“广撒网”。他们在公开渠道上搜索有影响力人的联系方式,依次发邮件,给工作室留言。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项目,他们收到的回复也寥寥无几。

但一次次失败之后,他们也收获了许多经验。随着项目内容越来越充实,口碑也慢慢积攒起来,发出去的合作邀约也不再完全石沉大海。针对音乐教育公益的特点,项目会重点寻找音乐类的明星艺人、大V,请他们来做项目的推荐官,甚至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内容共创,用明星、大V的影响力来最大程度地发动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此外,团队也在不断拓展合作资源。比如,他们曾联合电影院、地铁、机场等方面,在各个场所投放公益广告,让项目触达更多的社会公众。

2022年8月16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与中央民族乐团和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发起山河国乐“公益星期二”活动,百位入驻抖音的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在每周二上午直播演奏、演唱、授课等。直播间里链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网友可直接捐款,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筹建音乐教室。

截至2024年5月,山河国乐“公益星期二”公益直播已举办1581场,累计直播展示次数达一亿次,观众人次高达1517万,累计筹款超过70万元。在善款的支持下,项目在贵州省18所学校冠名落地音乐教室。

如今,为爱黔行公益逐渐形成了“六位一体”的项目模式:捐建音乐教室,开发音乐课程,音乐教师赋能培训,音乐社团活动,音乐嘉年华和音乐会,县域行动网络。

关于最后一项“县域行动网络”,项目团队是希望能通过一个小小的音乐课堂,在当地拓展搭建一个好的音乐教育生态。团队广泛联系项目地的艺术资源,比如音乐家协会、文联、文化馆、文旅局、宣传部、当地音乐工作室等,甚至联同当地的音乐爱好者、网络音乐达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做好音乐启蒙和进阶的音乐学习、展示。

而那些从中获益的孩子们,就会像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和他们的前辈、乡亲共同谱写一首动人属于大山的歌曲。

点击捐赠,助力乡村儿童获得优质音乐教育

作者:杨永洁

项目统筹、视频策划:肖盼

视频导演:王冬

海报设计:彭浩风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往期 · 推荐

重磅发布!2024年度慈善盛典奖项入围名单出炉

一群学者,如何掀起中国慈善事业的新浪潮

《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箭在弦上

小慈邀你“在看”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