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6日
【光明论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作者:吕文利 李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共建“一带一路”路径与前景作出的客观判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走过第一个蓬勃十年,奋进在第二个金色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民之间的“心联通”,中国与东盟国家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一系列“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落地生根,有效推动了各自的现代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中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中老铁路连接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是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中老铁路开通3年来,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48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115万吨;自2023年4月13日开行跨境旅客列车以来,已累计运送跨境旅客近40万人次。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中老铁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加速对接,跨境货物运输已辐射至老挝、泰国、越南等19个国家和地区,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交融、文化交流、区域共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这条内外联动、便捷高效的国际“黄金大通道”已经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例证、合作样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包括中老铁路在内的多个“硬联通”项目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同时又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软联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规则标准“软联通”是中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2020年,历经8年谈判,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2024年1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结束后,中国与东盟达成各自缔约实践中最高水平的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章节,双方在标准和规则领域的互融互通进一步加深,这为双方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互通性、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打下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互利共赢步入了新阶段。如果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那么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则是促进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这些“软联通”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也为中国-东盟深化“硬联通”和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民之间的“心联通”是中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小而美”的项目,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凝聚了双方深化合作的共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首次有超过半数(50.5%)的东南亚民众将中国而非美国视为优先的战略伙伴。在教育领域,双方通过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流、联合科研等方式,提升教育合作水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5万人。在东盟国家,“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逐渐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式,一座座由中国援建的院校陆续移交投用,鲁班工坊、现代工匠学院等项目持续受到欢迎。在医疗领域,中国与东盟成立医院合作联盟,在健康政策合作、防范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预防、学术技术交流、传统医学5个方面发出合作倡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心联通”是双方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为“硬联通”与“软联通”提供了民意基础,也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对发展的强烈渴望、对维护地区稳定的务实行动仍然是共建“一带一路”最大的机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作者:吕文利、李赞,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