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北京市林长制改革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25年,北京计划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
全市林地面积已超97万公顷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首都绿色版图不断拓展。据统计,全市林地面积已超97万公顷,占市域空间将近六成。“广阔的林海不但是森林资源的宝库,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更是承载着首都市民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
今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林保规划》,并于7月17日由市园林绿化局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两部门”联合印发,绘就了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蓝图。为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守护首都生态基底、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林保规划》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着力建立完善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的林地保护利用体系,是明确林地边界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也是确保首都林地保有量持续稳定的一项刚性约束。
林地划分为四个保护等级
规划中明确,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5%,林地保有量达到97.6万公顷,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不低于46.8立方米。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要稳定在45%,林地保有量稳定在98万公顷,而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不低于55立方米。
“一是统筹保护利用,实行分级管理。”林晋文说,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分级保护、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将林地划分为四个保护等级。其中Ⅰ级和Ⅱ级属于高保护等级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三,需要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
特别是占比7%的Ⅰ级林地,禁止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和任何占用,如全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林地、密云水库等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源涵养林地等都在此范围。Ⅲ级和Ⅳ级林地是维护市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可以适度开展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发展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等业态,保障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
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落实98万公顷林地保护红线,全市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得到有力保护,同时也为首都绿色发展留出必要的空间,实现了人城产绿协同推进,有力地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2025年将打造城镇花园场景3处
“二是优化林地空间布局,深度融合城市功能。”林晋文表示,规划明确,要围绕新版城市总规,统筹落实“三区三线”,筑牢“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优化林地布局,支撑城市功能可持续发展。在中心城区,着力建设以绿为体的绿色景观系统,完善绿道系统建设,连通现有森林绿地斑块,构建稳定的廊道生境,提升人居森林景观品质。
2025年,计划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市民绿色获得感。在平原新城,完善生态网络,推动森林健康经营,提升郊野公园生态、景观和游憩服务功能,统筹新城、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修复,2025年将打造城镇花园场景3处,促进人、产业、居住与绿色空间的均衡布局。
在生态涵养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实施封山育林,促进自然恢复,提升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功能。2025年将完成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同时,挖掘森林康养、游憩等多元功能,推进产绿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科学补充林地,确保总量平衡。”他表示,为实现林地保有量的动态平衡,全市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林草保护区、生态混合区,将符合林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划入补充林地储备库,逐步纳入林地保护范围,确保完成规划期内林地保有量目标。
同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林地管理边界界定、林地分级管理等配套政策,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林地保护利用与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花园城市建设的协同推进,为首都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