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女士去世了,以一种翩然却决绝的方式。刷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有一丝突然,却并不觉得惊讶。她走得很突然而令人意外,但她又走得很“琼瑶”而理所当然。似乎早在前几年为了平先生的善终权和继子女们决裂的时候,她就已经在向全世界公告她想要的她的人生的剧终方式了。我竟特意去看了一下日期,2024年12月4日,果然,她选的日子好像也是有仪式感的。她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浪漫、随心、爱情至上和有仪式感的人,从她的小说、她的电视剧、她的电影里,都能感受到。
琼瑶女士的作品其实可为两部分,早期是小说和改编的电影,《窗外》、《在水一方》、《翦翦风》、《燃烧吧火鸟》、《一帘幽梦》、《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菟丝花》......陪伴了七零后和八零后的整个学生时代。她早期的小说,文字优美恬淡,娓娓叙述,剧情跌宕起伏,冲突剧烈。她的爱情故事就是爱情至上的,一如她的首部小说《窗外》的名句:“爱情发生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也无法解释的”。为爱不顾一切粉身碎骨,又因身份或命运的羁绊爱而不能,这种内心的激情、剧情的冲突,与琼瑶女士深厚文字功底渲染下小说通篇萦绕的幽幽伤感淡淡怅然浅浅无力, 形成高亢和低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使读者获得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效果。 这样的小说,对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们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女生们课间扎堆窃窃私语讨论不止,放学后一本本翻旧的书裹着封皮在一群和几群好朋友间,一轮一轮地流转。这是七零八零女生们懂的快乐。
后来,就是改编和新编的电视剧风靡了几十年,从早些年的《青青河边草》、《梅花烙》、《水云间》、《哑妻》、《婉君》.....到后来盛极一时的热播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简直是老少通吃.....以六零、七零、八零、九零四代人为主力军,下至零零、一零后,上至五零、四零、甚至三零后,只要能看电视的都可能追过!所以说,琼瑶对我们的影响,无疑是大的,至少丰富了上下九代人的业余生活啊,我一直觉得戏子无用闲书害人的说法很没道理,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小说,都属于精神文明啊,当我们在枯燥的学习和工作中疲惫不堪时,看看闲书和明星,是可以按摩到紧张的神经的。
琼瑶女士走的那天,我刷到很多视频号及评论区指责她的小说三观不正,带坏了七零八零两代年轻人,甚至攻击到琼瑶女士的私人感情和家庭,颇为感慨。作为当年追过她几乎所有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的我,在有没有被她小说和电视剧带坏这个问题上,从我自己的体会和角度来说几句吧。要说她的小说和电视,当年有几部是反复看几遍的,但当我看到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和评论区那一片质疑声想反驳时,竟发现没有办法振振有辞言之凿凿地发表意见,因为.......我几乎记不清剧情了,脑海中能回忆起的只是书名和一些碎片式的场景,而印象最深刻的,只是那几本特别偏爱的小说当年阅读时萦绕在心头的那种说不清的感觉-对,我记得最清楚的,仅仅就是一种阅读时的感觉-一种带着浅浅伤感的浓浓激情,所以我不敢驳斥评论区说的她的小说是否真的在为小三立人设,是否真的三观不正。只是在我而言,读过就忘的爱情小说,对我来说就是消遣,影响不了我的三观,还不如我幼年和少年时期看的那些小人书、童话、科幻、武侠,里面主角的一些经典对话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呢。
琼瑶的小说到底会不会带偏青少年的婚恋观,我觉得应该分两种情况来说。第一种情况,平时有阅读习惯且阅读面广泛的孩子一般不太会过于沉迷于某一类书而无法自拔,对他们来说看书只是业余爱好,是一种放松方式,当然也就不可能严重到影响婚恋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婚恋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交友、教育、阅历、见识、经历、实践......非常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逐渐养成的,不能单一归根在看某人写的小说上。 第二种情况,就是对于日常没有阅读习惯或阅读面狭窄的孩子来说,爱情、暴力类的小说确实是容易致沉迷的,甚至有一部分本身有人格或性格缺陷的孩子会选择性接受一些负面的观点和行为并深受影响,比如拜金和自私的人会选择性接受鼓励去做有钱男人的情人,阴暗反社会人格的人会选择性接受暴力色情的蛊惑在现实生活中效而仿之。所以说,小说是否影响孩子的三观和行为,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
归根到底,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己内心的,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不应该归咎于某一段时期读过的某几本书,而是该反思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内外环境,甚至遗传因素。而对于一位刚刚逝去的,对现代文学有相当贡献的女作家,我们还是应该持应有的敬意、缅怀和悼念,她翩然而去,我们不伤心不诋毁,唯祝福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还珠格格,我的小燕子
情深深雨濛濛看了好多遍
沐一米 回复 @一O木槿: 哈哈,我也是
我也看过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碧云天,不过搁现在可能看不下去,女主太憋屈了
沐一米 回复 @米诺s: 这书我也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