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问」下[1],第二周重说,般若或为后来,或是为钝根者,文亦三段:初、从「问」去,至「福德多」明体;次、「佛可以色身见」去,至前偈,辨名;后、「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至「寿者见」,明用。并无所有。
就体中,辨于三假[2],初、受假;次、名假;后、法假。受是人,人即有名,此人之与名,有能成之法。三假是立法,云何将三假,释「无所有」?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坏法,今欲明「无所有」,故须将来释。若横论破病,则实是一「无所有」;若竖论望道,即「无所有」,而不「无所有」。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既言假有,竟何所有?既言假有,何为而不有?初约释尊,因「无所有」;次约如来,果「无所有」;后约菩萨化他,明「无所有」。
就因中,更为三:初、「佛告」下[3],释因「无所有」;次、「然灯」下,引证[4];后「如是、如是」下[5],佛述。释中又三:初、明得,次、明失,后、双释得失。初、明发心欲度众生,起弘誓愿,「我当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明菩萨,知众生如,有何可灭?若实有众生可度,释论云,菩萨得杀众生罪[6]。又,大品·如化品[7],佛语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此即责须菩提意。众生非,本时有,今时无,何须慰喻始行菩萨,本自无生,今何可灭也?二、「何以故?」下明失。「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以失明得,理可知矣[8]。「所以者何?」下,双释得失。「无发心者」,故知无我,即行人空;计我有惑,故非菩萨[9]。「于意云何?」下,第二引证。证中有问答:初、问中,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前说[10]。次、今答中,「无有法得菩提」,圣心难测,义推可图[11]。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即无所得也[12]。「如是、如是」下[13],第三、佛述。「如汝所说」者,在因时,已自无所有,故无所得菩提,佛与我记。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无法得菩提,是故然灯佛受记。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下[14],第二、是明果无所有,有三义:初明如,次证,后譬。初[15]即此是,果人同「如」;同「如」,故无所有。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也。「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下[16],若有说,如来得菩提者,此「人」俗间语,非理言也。「实无有法,得菩提」,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无实无虚」者,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即无「是」,「非虚」即无「非」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下,第二,证如来无所有[17],如来在一切数故。凡夫违一切法为邪,圣人顺一切法为正。正即觉悟,故皆佛法矣。「譬如身长大」下,第三,说非果而果[18]。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即「非身」;既「非般若,为般若」者,宁不以「非身为身」耶?
「若菩萨作是言」下[19],第三、明菩萨化他无所有。初明化人,次引佛说为证,后明严土。初灭度众生,不名菩萨,元无众生,横见众生,见即乖道,非菩萨也。「何以故?」下,释菩萨自无,何有众生?二「是故佛说」下,引证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三『若菩萨言「庄严佛土」』者[20],虚襟[21]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也?「何以故?如来说非庄严,是名庄严」者,无存于化,而土自严也。明「应住」义,受假竟。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下[22],第二明,名假无所有,文二:初、「通达无我」。既云,一切法皆无所有,何名菩萨?今实无一切诸法,而今言菩萨,但有其名。今明此名,亦无所有故,何名此为菩萨?「通达诸法无我等相,故名菩萨」,真菩萨故,所以能「通达无我」。二、立真解,通达非伪,真菩萨也[23]。名假竟。
「五眼」下[24],第三、明法假无所有,即上如来,悉知见是人,其文又三:初、明智慧,次、明心,后、明功德。法虽多,不过功德、智慧二种严。心为其体,故备空也,此是初明智慧空。智慧虽多,不过五眼。旧云[25],「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慧眼见真,法眼见俗,佛眼通知内外法。」今言,但是一智,差别说之,故有五耳。释论云[26],「法眼知声闻、缘觉等法,故名法眼。」是以知俗,名法眼。然此中,本明智慧空,而直辨五眼,不言其空者,意现于后。后既将智体心空,智宁不空?后明功德空,前智岂不空?以前明智「有」,后明功德「无」,无、有虽殊,致不乖也[27]。二「恒河中」去[28],是明心无所有。以举恒沙等来,为欲校量取心,明其空耳。「如来说心,皆为非心」,只以「非心」为「心」,此与前不异。五眼照理,无不周备;举色、心,收境尽矣。三世不可得,说「非心」,名「心」何者?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也[29]。三、「若人满三千七宝布施」下[30],明功德无所有。明福有实,此即有量,岂得多耶?以无福为福,故多也。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也[31]。法假竟。
「佛可以色身见」下[32],第二明经名。初名,次行。名中有三:初、身相;次、说法;后、福多。
「色身」者,法身如空月,色身若水像。世间之色,无实可睹,寻其本实,即法身也。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云娑婆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尽极[33]?
「我当有所说法」下[34],第二明说法,又二:初、正对上名。道成应出,说法化人。谬传毁圣,名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传说法之意,向言无说,非杜默不语,但无存而说,即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也[35]。「佛得菩提」下[36],第二明习应,有问、答。前应[37],后习。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以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得道不?答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38]。
「是法平等」下[39],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平等菩提义也。「无我、无人,修一切善」者,即是修义。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响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所言「善法」者,人既不有,善何得实耶?善是离恶之名,法是轨持之义[40]。
「三千世界中,山王七宝」下[41],第三明福多。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一偈法宝,胜无量珍也[42]。
「我当度众生」下[43],菩提无得为果,教以忘言而说,「勿谓如来,见众生可度」。「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而「凡夫者」,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如来说非凡夫」者,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佛也[44]。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下[45],二辨行,就文有五:一、正观问,二、邪答,三、佛难,四、领解,五、佛举正义为释。
初、以问。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也[46]。次、邪答者,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也。三、难。「轮王是佛」,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四、信解「不应」,时情谓然,我解不尔。五、佛举正释者,五色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邪隔不见也。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萨空也。夫解不顿生,教亦有渐,何者?始开众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辩般若,即慧空也。此下云,「实无有法,发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辩二行始终之义,始习众生空为降伏,终得法空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穷,唯佛乃尽。是为十地,通有始终,降住之义。故众生空,以自有降住,法空亦尔。是为初地之住,则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问之旨,义兼于此。何以知之?举二行为两问,混一空而并答,一空始终,降、住备矣。事以逍遥,而非重出,虽幽关难启,善拂易开,岂敢独悟,实希共晓。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6]《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四,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上:
问曰:一事何以再说?
答曰:利益者,未得涅槃,但令得智慧、禅定等,今世、后世乐;欲度者,令得漏尽,成三乘道,入无余涅槃。如虚空无生无灭,无苦无乐,无脱无缚,无所有故,众生亦如是。是故说:世尊,为度虚空等众生故大誓庄严。如虚空无色无形,若有欲举虚空,是为难。众生法亦如是毕竟空,而菩萨欲举三界众生著涅槃中,是故名大誓庄严。须菩提复赞是菩萨大精进力,不随邪疑心故,虽未得佛道,未灭诸结,而能大勇猛,能如是行菩萨道为众生,众生亦空。譬如以种种彩色,欲画虚空。此中佛说众生空因缘,所谓十方如恒河沙诸佛,以神通力为众生无量劫说法,一一佛度无量阿僧只众生入涅槃,假令如是,于众生无所减少。若实有众生,实有减少者,诸佛应有减众生罪。若众生实空,和合因缘有假名众生故,无有定相,是故尔所佛度众生,实无减少。若不度亦不增,是故诸佛无减众生咎!是故说菩萨欲度众生,为欲度虚空。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九,如化品第八十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平等法中不动而行菩萨事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诸法平等无所作。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见者相,度色相乃至识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种相乃至识种相,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
须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言:「菩萨远离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是化人无有实事而不空,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谓是空、是化。所以者何?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复是化不?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变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断皆是变化不?」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性空?」
佛告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
[8]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故无灭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见我则非,忘我为是;既无我人,岂得有灭也?
[9]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所以有我相,则非菩萨者何?我法,则我能发心。无发心者,故知无我;计我为惑,故非菩萨也。无发心者,即行人空也。
[10]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今记。
[11]图度túduó揣测;揣度。
[12]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
[13]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1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15]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何以故,无法便得记耶?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16]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说有,如来得菩提者,此俗间人语,非理中言也。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著是,故复遣之。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虚无非也。
[17]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凡夫以违一切法理为邪,圣人以顺一切法理为正。正则觉悟,故皆佛法者矣。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切法,以何为理,而言皆佛法耶?诸法缘假,自性皆无,会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为悟佛法矣。
[18]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则非身。又况下菩萨观众生,如身假名,则可度;无自性,故无灭者;若见实众生,而欲化者,则非菩萨者矣。
[1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20]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虚矜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著,谓之方便。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之耳!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无存于化,而土自严。
[21]虚襟xūjīn指虚心或指淡泊的胸怀,出自《晋书·姚兴载记下》:太子詹事王周亦虚襟引士,树党东宫。
[2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3]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解通非伪,真菩萨也。
[2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25]元魏·菩提流支译《金刚仙论》卷第八:「如来有肉眼」者,何者是肉眼所知境界,而言「如来有肉眼」?明凡夫之人肉眼,但见因缘和合,虚妄境界,见上不见下。然众生造业既殊,报得肉眼,亦差品不同。或但见障内,不见障外,或内外俱见,或昼见夜不见,或夜见昼不见,或昼夜俱见。此等诸眼,皆是父母所生眼。如弗婆提人,以父母所生眼,能见障外色,前后俱见。如来同凡夫,见此虚妄之色,故云「如来有肉眼」也。
「如来有天眼」者,天眼有二种:一者,修得;二者,报得。何者是天眼所知境界?天眼亦照因缘和合虚妄境界,皆见障外之色。亦有见下,不见上者;有见前,不见后;若因他力,见上见下,见前见后;有四方俱见。明如来所见,亦同凡夫颠倒取境;如来称前境虚实而缘,以此为异,故言「如来有天眼」也。然世间人,有报得肉眼,有报得天眼,亦有修得天眼者,此皆三界中法。明诸佛、菩萨,道超世表久已,无此二眼,何故道言,如来有此二眼者?以见同二眼,故言「如来有天眼也。」
「如来有慧眼」者,何者是慧眼所缘境?明慧眼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等法,而不作念「我知此法。」明如来亦同二乘所缘法,故言「如来有慧眼也。」
「如来有法眼」者,何者是法眼所缘境界?明法眼能知三乘圣人当证果时,乘何等心,证于道果,如此法眼所缘证法差别,如来亦同见之,故言「如来有法眼」也。
「如来有佛眼」者,然上之四眼,见境不周,知法不尽,故设所知见,不能明了。明佛眼所见,真俗并照,臣细斯鉴,一切万法,了了通达,无境不周,无法不尽,故名佛眼。
[26]《大智度论》卷第七,释初品三昧:问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胜于天眼,何以用天眼观视世界?
答曰:肉眼所见不遍故;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今天眼缘世界及众生,无障无碍,余眼不尔。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观。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三,释初品中到彼岸等: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后品五眼义中,当广说。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九,释往生品第四之二:问曰:佛用佛眼,无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无法不知?
答曰:慧眼,成佛时变名佛眼,无明等诸烦恼及习灭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说:无法不见、闻、知、识。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时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阎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则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诸烦恼有漏业生故,虚诳不实,唯佛眼无诳法。天眼,亦从禅定因缘和合生故,虚诳不能如实见事。慧眼、法眼,烦恼习未尽故,不毕竟清净故舍。佛眼中无有谬错,尽其边极!以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慧眼,不能毕竟清净故,不能无法不见。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释往生品第四之三:菩萨法眼有二种:一者、分别知声闻、辟支佛方便得道门,二者、知菩萨方便得道门。…
问曰:何以故三识所知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眼名为见,耳名为闻,意知名为识,鼻、舌、身识名为觉?
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复次,是三识但缘无记法;余三识或缘善,或缘不善,或缘无记。
复次,是三识能生三乘因缘,如眼见佛及佛弟子,耳闻法,心筹量、正忆念,如是等种种差别。以是故,六识所知事,分为四分。一切种智者,如人眼见近不见远,见外不见内,见粗不见细,见东不见西,见此不见彼,见和合不见散,见生时不见灭时。肉眼见,天眼不见:眼根成就,未离欲凡夫人故无天眼。天眼见,慧眼不见:凡夫人得天眼神通故,无慧眼。慧眼见,法眼不见:未离欲声闻圣人,不知种种度众生道故,无法眼。法眼见,佛眼不见:菩萨得道种智,知种种度众生道;未成佛故无佛眼。
复次,肉眼、天眼见,慧眼、法眼、佛眼不见: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故;无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眼根成就;声闻圣人不知种种度众生道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肉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初得无生忍,未受法性生身菩萨,得道种智;未成佛故无佛眼。天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离欲声闻圣人,得天眼神通;非菩萨故无道种智,无道种智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天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得菩萨神通,知种种度众生道;未成佛故无佛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菩萨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能观一切众生得道因缘,以种种道而度脱之;未成佛故无佛眼。
复次,肉眼、天眼、慧眼见,法眼、佛眼不见:眼根成就,声闻圣人得天眼神通;无道种智故无法眼,声闻人故无佛眼。天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法性生身菩萨,具六神通,以种种道度众生;未成佛故无佛眼。
复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见,佛眼不见:初得无生法忍菩萨,未舍肉身,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道种智具足;未成佛故无佛眼。
如是等,不名无法不见、闻、觉、识。若以佛眼观诸法,是名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五尘随义分别,亦如是。三乘等诸善法,是五眼因缘。诸善法,六波罗蜜摄;是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本。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能生五眼,菩萨渐渐学是五眼,不久当作佛。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四: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佛前能说法论议,何况余处!尚不畏魔王,何况外道?故名无所畏波罗蜜。佛言:道种智不没故,道种智名法眼,知一切众生以何道得涅槃。般若波罗蜜,常寂灭相不可说,是菩萨以道种智故,引导众生,于大众中师子吼;道种智增益故不没,无所畏,不自憍慢我有是法,名无畏波罗蜜。
[27]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来有肉眼。」「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来有慧眼。」「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来有法眼。」「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来有佛眼。」】相尽照极,五眼净矣。道成由乎行立,净国本于化物。国净则化周,五眼必净;道极化周,本愿备矣。如来一念照达三世,何用五眼之异乎,于化境别为立耳。
[2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来说是沙。」「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五眼照极,理无不周;略举色心,于境尽矣。心从缘起,识了多端,故若干种也。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言必当理,故解无不周也。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说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
[3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31]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若福得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大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矣。
[3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33]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因备道成,理之必然。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构,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而尽极乎!
[3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5]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道成应出,说法化人也。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谬传毁圣,名为谤佛。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嘿而不语也,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矣。
[3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7]应,回答。
[38]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佛得道不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
[3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40]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向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人既不有,善何得实?
[4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2]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也!
[4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44]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菩提以无得为果,教以忘言而说。时听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谓如来见众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何故勿谓作念耶?以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耶?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圣。
[4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46]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云尔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而观求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
【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时情谓然,我解不尔。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容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隔不见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