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为缘起,说教之前,必有由渐;分卫、放光、雨华、献盖等也。由渐既起,正教宜陈;缘、教相感,其犹影响,故有正说。又非止近被一时,乃欲远传来际,故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别;正说,前后二周;流通,付嘱、奉行。
通序为五:「如是」者,佛所说。般泥洹时,侍者请问,答云,「一切经初,皆安「如是[1]」。
「我闻」者,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也。
「一时」者,言则当理,理亦如言。当理得时,令人开悟。圣不虚说,言必会机,故言「一时」也。
「佛」者,大师之名。「佛」者,「觉」义;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觉满。
「在舍卫」者,法王行运,应物而游,在舍卫城。憍萨罗国,舍卫,名「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境嘉名,远振诸国,故名「闻物」。又「舍婆提」者[2],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名「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
「只树给孤独园」者,须达布园,只陀施树,共立精舍,广出他经[3]。
「与大比丘」者,圣化无秘,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明信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比丘」云,怖魔、乞士、破恶。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一千,目连、身子,二百五十。
「尔时,世尊」下,明别序。上明通序,以证信;今辨别序,以发起。具上十号[4],故曰「世尊」。
「食时」者,食熟之时,一人家皆有,施心易生[5]。
「著衣」,僧伽梨衣也。佛观良田区塍[6],命出家人,著此服也。
「持钵」,执四天王,所奉应器。
「入舍卫城乞食」,法身无待[7],何须乞食?天人妙供,百味日盈,自行分卫,福物之宜。「乞食」有十利[8]:一、见相好;二、去疾;三、除慢;四、为女人监护;五、天龙从;六、四天王钵;七、贫富等;八、不杂;九、息谤;十、常在三昧,其实不食。此城纵广,千二百由旬,九亿家。国南、城北,精舍在东;自外以适,故言「入」也。「食时」,如法食,众生有此胜智,机缘将发,以表[9]般若。「著衣持钵」,「衣」是被弘誓铠,慈悲之心。「钵」是「行钵[10]」。「钵」能盛饭,「行」能趣理,即表解脱城,即法性涅槃之城。观五阴舍,悉皆空寂,不动如城,以表法身。
「次第乞食」[11],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故言「次第」,即表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12]。
行行因缘,故为「还至本处」。「本处」,即一切智处。历色心观,至一切智。
「饭食讫,收衣钵」者,即是果后,无复愿行。无誓故「收衣」,不复进行,故「并钵」。
「洗足已」,即是定、慧,无复垢累,尘沙、无明永去。法水清净,故言「洗足」。
「敷座」者,即诸法空为座,四无畏处[13],此说般若也。别序竟。
[1]《大智度论》卷第二,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一时: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尼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只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2]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如常敷座,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3]详见元魏·沙门·慧觉译《贤愚因缘经》卷第九,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
[4]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第十七:云何十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5]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释僧肇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尔时,世尊食时,」日营资膳,食熟之时,此时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著衣」,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观良田笾乘齐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制僧那,唯此为之,欲令顾惟道无空信施之也。
[7]无待,无所依赖,出自《庄子·逍遥游》:若夫(f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如果能顺应天地的法则,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悠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需要依赖的呢!)
释僧肇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入舍卫大城乞食,」法身无待,何须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现行分卫,福物宜之也。
[8]高齐·天竺·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译《月灯三昧经》卷第七:童子!菩萨摩诃萨,乐于头陀,常行乞食,有十种利。何等为十?一者,摧我慢幢;二者,不求亲爱;三者,不为名闻;四者,住在圣种;五者,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激切;六者,不自高举;七者,不毁他人;八者,断除爱恚;九者,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者,住头陀行,有所说法,为人信受。童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乐于头陀,行于乞食,十种利益。
[9]表发,表述阐发。
[10]行钵xíngbō意思是僧侣游方时,所带的钵盂,亦借指人们出行时,所携的食具。
[11]释僧肇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不越贫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1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三次第行品第七十五: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知诸法无所有性,因四禅、五神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初从诸佛闻,若从多供养诸佛菩萨闻,若诸阿罗汉、若诸阿那含、若诸斯陀含、若诸须陀洹所闻:「得无所有故是佛,得无所有故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一切贤圣皆以得无所有故有名。一切有为作法无所有性,乃至无有如毫末许所有。」是菩萨摩诃萨闻是已作是念:「若一切法无有性,得无所有性故是佛,乃至得无所有性故是须陀洹,我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一切法常无有性,我何以不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一切众生行于有相,当令住无所有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故。菩萨摩诃萨所行,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者,如过去诸菩萨摩诃萨所行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新发意菩萨应学六波罗蜜,所谓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若行檀那波罗蜜时,自行布施,亦教人布施,赞叹布施功德,欢喜赞叹行布施者,以是布施因缘故得大财富。是菩萨远离悭心,布施众生食饮、衣服、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灯烛,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菩萨摩诃萨行是布施及持戒,生天人中得大尊贵。以是持戒布施故得禅定众,以是布施、持戒、禅定故,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是菩萨因是布施、持戒、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生死。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是布施,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自行持戒,教人持戒,赞叹持戒功德,欢喜赞叹行持戒者。持戒及布施因缘故,生天人中得大尊贵。见贫穷者施以财物,不持戒者教令持戒,乱意者教令禅定,愚痴者教令智慧,无解脱者教令解脱,无解脱知见者教令解脱知见。以是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是持戒,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自行羼提波罗蜜,教人行羼提,赞叹羼提功德,欢喜赞叹行羼提者。行羼提波罗蜜时,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教令禅定乃至解脱知见。以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因缘故,过阿罗汉、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入菩萨位中已得净佛国土,得净佛国土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生死。如是,须菩提,菩萨以羼提波罗蜜,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自行毗梨耶波罗蜜,教人行毗梨耶,赞叹行毗梨耶功德,欢喜赞叹行毗梨耶者,乃至是事皆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自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亦教人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赞叹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功德,欢喜赞叹行禅、无量心、无色定者。是菩萨住诸禅定、无量心,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教令禅定、智慧,以是布施、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因缘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一切众生,乃至是事皆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行般若波罗蜜,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六波罗蜜,赞叹六波罗蜜功德,欢喜赞叹行六波罗蜜者。是菩萨以是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因缘及方便力,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须菩提,是名初发意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念佛?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1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广乘品第十九: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所畏。何等四?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畏也。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畏也。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