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记录身边经历的习惯?| 从角落里走出的身边写作

你是否有记录身边经历的习惯?| 从角落里走出的身边写作

00:00
31:09

当短视频与直播占据了更多时间,古老的文字越发仿佛难以避免地走到边缘。不过,文字依然有着自己的优势,让它始终能在一个角落里生长。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频繁地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我,有点像是曾经的写日记,在一个身边的房间,在角落里,写下自己的心里话。不同的是,今天的社交网络提供了公共的空间和评论区,让这些心里话得以分享,也让读者的心里话得以反馈到作者的房间里,成为一种交流。

2024年9月19日-10月22日,小红书发起“身边写作大赛”,鼓励大家用写作重新发现身边。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万多位身边写作者留下了两万三千多篇投稿,总字数接近1200万。

这些稿件都是关于生活的“小题”,汇聚起来成了有别于宏大叙事的“大作”。在这些故事里,最常见的题材是家庭、朋友和校园生活。最遥远的故事来自厄瓜多尔的基多——探险者写下半个地球之外,亚马孙丛林里的另一个世界。还有讲述600年前故事的人——一位前记者为父亲写回忆录,向更深处蔓延,串联起整个家族的历史。00后大学生、80后妈妈、70岁的老人,以及不同国家的人也在这里用文字书写生活。写作不再是一件需要正襟危坐的事情,而是与生活紧密交织、相互影响,日常生活的每个场景,都有可能成为触发写作的地点。

这种从身边开始的写作形式,正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而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这种“草根式写作”的文学意义十分有限。但它其实正在发挥着文字本身最原初的功能。

它们不是单纯的文字。它们是生活。

角落中的写作

非虚构文学这个类型,不同形式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完全不同。专业的非虚构作品如果要做到优秀,其本质在于让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那些从未了解过的事情,看到之前从未思考过的社会现象和事件本质,无论其形式是游记、社会调查、历史调查还是传记,它都具有一种揭示事物的披露性。

而与此相对的,还有一种非虚构的写作,我们可以称为身边的写作。它们更倾向于记录。它们记录的内容都是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其中的喜怒哀乐可能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的情绪。这种记录式的非虚构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写作者的身份,他们可能是某个职业的从事者,可能是某种人生苦难的经历者,可能生活在某个城市里的人一辈子都不会用地图去查找的地方……它们或许并不揭示什么道理与本质,只是通过记录自己的身边,来将拥有近似身边经历的读者拉入这个文字组成的小房间,让写作者和阅读者彼此挨着彼此,甚至近到能共同感受同一处现实空间的呼吸,从而实现着文字的一项最为原始的功能——交流。

几位作者的初衷

@我恋禾谷是一位70岁的老奶奶。她在小红书上发表的文章是《老伴儿的生平》,讲述了已经在2015年离世的老伴儿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和自己相遇的故事。奶奶和老伴儿的故事看起来很普通,但又因为那种质朴的感觉让人读来具有一种传奇般的色彩。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篇文章似乎与现代人的评价标准“格格不入”。比如,奶奶和老伴儿的婚姻纯属偶然,是在两个书记担任媒人的情况下结婚的。

“一开始,书记说比我大4岁,那年我25,他29,觉着还行,就答应了处处看。他有时来我家,平时大约十来天写一封信,我也都有回信。

“处了半年多,张罗定亲的那天,公社书记说老伴儿其实比我大6岁,还离过婚,无子女,我就有点不乐意了。

“翻来覆去想想我的爱情之旅:相过三次亲,有人嫌我矮,有人嫌我瘦,有人嫌我是农村的。唉,认命吧,好歹他没嫌弃我。”

“没成想拉结婚证时一看户口本,他的出生日期是1947年,比我大8岁。我说:‘怎么又出来两岁,你们这都是什么人哪?’一气之下,我说:‘不跟你搞了,反正也没睡,拉倒吧。’”

对现代读者来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爱情经历,如果在自己的生活里发生了这些事情,我们能找到一万种理由拒婚,朋友们也会给出一万个建议“劝分”。但我们似乎无法在奶奶生活的那个年代要求人们必须做出超越性的抉择,当我们读完整个故事后,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且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在奶奶和老伴儿的人生故事里,也许存在着各种“假”,年龄是假的,老伴儿看起来很有文化,但后来发现也只是懂一点点,他也会被人骗,也有完全陌生的事物……但这个老伴儿却给了她最“真”的婚姻与爱情。这个故事让我们重新感叹着人生的真真假假,什么是真正的“真”,什么是可被原谅的“假”……当斯人已逝后,种种感触如过眼云烟般缭绕在一起,更是让人不禁感慨。

“老伴儿啊,你听我絮絮叨叨说了一万四千多字,还说了你那么多坏话,连你的隐私都说了,是不是不高兴了?我一个字也没瞎编,你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你呢?按理说,我离保质期也不远了。不要着急,我慢慢说,你慢慢听;我慢慢写,你慢慢看;我慢慢走,你慢慢等,总有相见的那一天。”奶奶最后写道。

起初,奶奶只是因为看到了小红书上的写作活动而想着试试写一下自己的老伴,把自己内心对老伴儿的怀念写出来。渐渐这变成了一件具有仪式感的事情,她总是先手写、再录音,最后再用手机把它们敲下来。

“我是从去年6月6号开始在小红书上发第一篇文章,自从在小红书发了文字以后,我就开始有了习惯,礼拜六、礼拜日我要给孩子们做饭,平时的上午我去我店里卖货,基本下午大约2点到5点,我靠手写,打字我上过小学会拼音,但是慢,所以手写一个大概,然后再把它录成音,转成文字,加了标点,排了号,掐成一段一段的在小红书上发。”

不知不觉,奶奶已经写完了一万四千多字,最后形成了《老伴儿的生平》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婚姻回忆。除了老伴儿,她也写过去的事,写爸爸妈妈,写姐姐和哥哥,写老姨,“就写自己熟悉的,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写”。她说,“我们这一代人觉得,留下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够了。”

而对35岁的@奔跑吧蜗牛而言,写作更像是沉闷生活里的一种需求。当他在广州生活的时候,正处于拖家带口还欠了债务的状态,而他的工作是电话推销员,经常忙碌一整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谈成一个客户,也就几乎没有收入。在最困窘的日子里,他和同事只能彼此打趣消愁,他和同事说自己欠了四十万;同事说你还算好了,我欠了一百万;他和同事说你一百万也算好了,没结婚没孩子,没有拖家带口……说着说着两个人更加感到生活的绝望。

“我写这个故事是我刚来广州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难度是已经拉满了,因为我是刚刚送走我的父母,拖家带口,还背了很多债,我觉得就想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而且整个过程应该是又好哭又好笑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想把它写下来。我也想告诉看到的人,其实你经历的事情在这个世上有无数人正在经历,也许他看到的话能给他也带来一点温暖,这个是我写这个故事的一个初衷。”@奔跑吧蜗牛谈到写作初衷时这样说道。

对他来说,写作可能像是种寻求温度的宣泄。@奔跑吧蜗牛不像老奶奶那样,他写东西的时候不打草稿,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有时能从他的文章里看到很多自嘲的段落。

“这种经历,成功了叫做励志,失败了叫做窝囊。”

本来@奔跑吧蜗牛只是在小红书上记录自己的私人感受,“我觉得写作释放出来最真实的我,很多东西靠说话是没办法表达的,但是文字可以。比如我前两天还准备了一些稿子,但是当我念出来的时候它跟之前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讲就是更好地认识自己,因为每当碰到当下困难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很脆弱,但是回过头来,把这些东西连成串以后我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挺坚强的,一路走过来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脆弱。所以,它是一个治愈我的途径,同样我也希望通过写作能治愈其他人。”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文字吸引到了很多有同样生活感受的人。在互相的交流中,他发现这种记录对自己所在的群体而言,具有一种意外的治愈作用。

“就是你把自己发出来之后,表达出来之后,像你一样的人就会来找你。我觉得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就是处在那个阶段,那种很痛苦的阶段的人,比如在厂里打工的,比如在奶茶店,你能想象奶茶店就几个平方大小,就三个人,他受排挤,里面都很复杂。我们会经常交流。当时我那个状态,已经是在苟活了,但是他们说我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让我多发一下。虽然我这个人也没什么经济价值,但是能给别人带来一点情绪价值,那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另外还有@云溪所写的女儿的“北下关”,让读者接触到了“北下关”“菜小”等相对陌生的事物,记录了一段教育焦虑的过程。这也是当下许多人正在面临的困境。

在这种记录式的写作里,你看不到精心构思的情节。在描写女儿的小学生活时,@云溪写到了一段女儿提前放学后可以去喂鸭子的事情,这件事情让女儿非常开心。如果放在小说里,这会是一个非常不起眼也过于平淡的事件,但是在这篇文章的读者中,无数有着相同育儿经历的人表示自己完全能够理解孩子们那种短暂呼吸般的开心。

“如果说我要去编一个虚构的故事,我肯定不会用这样的一个素材,它太平淡了,我觉得会很难说服读者相信,这就算快乐了?但是这段文字发出来以后,有很多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读过以后觉得自己也快乐了,也想起了好多好多自己小时候快乐的事。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那个非虚构的力量,它本身就是真的,它不需要用什么技巧来说服读者相信,它是真的,读者能感知到,会相信它。”

几位不同的身边写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经历、不同生活内容的文章,吸引着相同的人。

通过写作者的讲述,我们能发现过去对个人身边写作的形式或许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理解误区,我们仍旧习惯于通过单纯的文字或者在脑海中用“书”的概念去阅读它们。但其实,这些身边写作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写作者记录下的文字,另一部分则是评论区。这是社交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它让天南地北的人以网络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对阅读到的文字给出即时的反馈。对身边写作者来说,这些以网络媒体形式发布的内容,就是最合适,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文字载体。

身边写作,需要更多“身边的人”

这种写作形式在未来会如何发展呢?它们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写作类型吗?

其实这并不重要。

这种身边写作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深,并不在于文字上的雕琢,筛选出一批优秀的写作者让他们将自己的身边回忆变成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或者梅·萨藤的《独居日记》之类的私人记录作品,没必要,这类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已经足够多了。身边写作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广度——让更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记录下自己的生活,让人们通过写作和阅读,意识到世界上的所有人并非只是一个姓名,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这比故事写得好不好要更加重要。

而网络平台要做的则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让这些故事存储下来。

不禁联想到了今年阅读过的一本小说,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格·戈斯波丁诺夫的《悲伤的物理学》。在这本小说里,主人公格奥尔格有一个地下室,他在里面制作属于自己那个世纪的“时间胶囊”,把一堆不会被历史记住的小人物的私人物品保存下来。他并不奢望这些事情能够影响宏大的历史,也知道或许并不会有太多人对这些故事感兴趣。但他还是默默制作着这些“时间胶囊”,哪怕未来有一天只有一个人打开了它们,能从中分享到其他人所经历过的生活、感知到曾经留下的情绪,那么这些事情就是有意义的。

身边写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

留下属于自己的“时间胶囊”,总会有人打开的。

——写作者的私人交流——

12月11日,小红书举办身边写作文学沙龙暨大赛颁奖典礼。活动现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和三位作者围绕“建造自己的房间”开展了一场对谈。以下是对谈全文。

张怡微:首先为什么会写这个故事?

@奔跑吧蜗牛:我写这个故事是我刚来广州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难度是已经拉满了,我刚刚送走我的父母,拖家带口,还背了很多债,我觉得想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而且整个过程应该是又好哭又好笑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想把它写下来。我也想告诉看到的人,其实你经历的事情在这个世上有无数人正在经历,也许他看到的话能给他也带来一点温暖,这个是我写这个故事的一个初衷。

@我恋禾谷:我写这个故事是因为小红书说要非虚构,写自己最熟悉的,那么对于我来说最熟悉的就是我和老伴儿,我和他从相识、相知、相伴一共过了35年,有35年的共同生活。在这35年中,尽管我们就是普通的百姓夫妻,但是这35年的积累中也有很多值得我怀念的时候,尤其是当年岁大的时候,当我老了退休以后没事的时候,我就越发怀念我们那个时候的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孩子病了、婆婆老了,所以我就选择了写我的老伴儿。在写的过程中,现在让我再一次想到那些曾经一些感动、一些风风雨雨的故事。我写的时候正好是中秋节和国庆节,有的时候晚上写,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自己的这种孤独感就会被放大,尤其是在写到老伴儿没的那一段,心里特别难过,觉得我很对不起他。其实我知道他有冠心病,假如我坚持让他治疗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云溪: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零碎博主”,生活中什么鸡零狗碎的事情我都会记录下来,我女儿也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自然而然写到了她的故事。其实别的也会写很多,写小区的流浪猫也写了很多。

写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感受应该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非虚构的力量,我参赛的这个作品开篇引的是一篇之前发过的笔记,就讲有一天我女儿放学,提早放学去喂了鸭子,很快乐,如果说我要去编一个虚构的故事,我肯定不会用这样的一个素材,它太平淡了,我觉得会很难说服读者相信,这就算快乐了?但是这段文字发出来以后,有很多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读过以后觉得自己也快乐了,也想起了好多好多自己小时候快乐的事。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那个非虚构的力量,它本身就是真的,它不需要用什么技巧来说服读者相信,它是真的,读者能感知到,会相信它。

张怡微:你们平时会怎么样来训练自己的写作习惯呢?在它变成一个作品之前你们有没有什么写作的方式、偏好?

@奔跑吧蜗牛:我其实是没有什么写作经历的,我写作都是在手机上面,基本上也不会打什么草稿,因为写出来我感觉就像草稿,写出来就这么发表了,没有太多的心里活动,就是记录我每天比较日常的一些事情和想写的东西。

@我恋禾谷:我没有,我已经退休20年了,这20年里,我在企业打过工,做过小生意,总而言之是忙忙活活的。新冠以后,实体不太好做了,我现在还做着,有一点尾货。这两年就不怎么做了,所以我没有文学基础,我也没有写作习惯,我是从去年6月6号开始在小红书上发第一篇文章,自从在小红书发了文字以后,我就开始有了习惯,礼拜六、礼拜日我要给孩子们做饭,平时的上午我去我店里卖货,基本下午大约2点到5点,我靠手写,打字我上过小学会拼音,但是慢,所以手写一个大概,然后再把它录成音,转成文字,加了标点,排了号,掐成一段一段的在小红书上发。每天一般只要没有别的事,都能写两三千字,集中写四五天。因为我那个故事有的都是连续的,尽量把一大段写完,怕前后内容不自洽。所以,我写一段,写个三四天,就能发个十天八天的。我感觉不是吃力,因为一开始写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我自己哄着自己玩儿。

张怡微:那些事情除了写作之外,您有没有别的宣泄的管道,跟别人分享的管道,因为有很多事情非常私密,但是小红书又非常公共。

@我恋禾谷:这些事情我不会跟别人说,说了这些东西,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对别人也可能构成伤害。比如说我老伴儿没的那一段,其实我在小红书上写过很多,我写过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姥姥、我小姨,但是没有写过老伴儿,即使别人问,我也只是说冠心病、心脏病,疾病没了,我不愿意说这种事,因为说这种事不说别的,对我自己就是一种伤害,有一种伤口被撕裂的感觉,我不愿意去说,我也不想在这件事上让别人来对我们有更深的误解。

@云溪:因为我本身是做文案的,平时也都是做文字工作。小红书写得会比较自由一点,因为也不需要谁来审核,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像报复性写作。

张怡微:现在有这么多的平台,有公众号,有各种征文,也有抖音,各种视频号,是什么原因使得你们选择小红书来记录?我想先问一下@奔跑吧蜗牛,因为小红书大多是女性为主,您太太,还有她背后的那些,我想大部分也都是女性群体在关注,你为什么会写小红书呢?

@奔跑吧蜗牛:就像老师你说的,小红书大部分是女性用户,所以作为一个男性在里面竞争力就会小很多。

虽然我是个男人,30多岁了,但是我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脆弱的,只是我身边的人不知道。在我碰到挫折的时候,我可能会躲在被窝里或厕所里搜小红书,你发现,比如说你在想一个问题,就是男人没挣到钱怎么办?结果你就搜小红书,就全是挣不到钱的男人。所以,你看完之后,你的内心就非常平静,我觉得小红书是在治愈我,我每天都疯狂地搜,真的疯狂地搜。

@我恋禾谷:用农村话说就是“该着”,我是因为我的外甥女向我提供的就是这个平台,我过去挺忙的,不大上网。小红书,就是这一年我才大概知道它是一个青年人生活、学习和社交的平台,但是它对我们老年人也是很友好的,它也不妨碍我们老年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表述,我们老年人说我们的过去,年轻人可以谈谈现实和未来。如果这样的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在这个平台上把这些东西能够串起来,应该是形成一个历史的小小的溪流,在这个平台上,我们都和谐相处,昨天我看到有一个网友给我留言说,奶奶你写的老伴儿的生平我天天都念给我母亲听,我父亲已经走了,我母亲曾经也是民办老师,您如果出书的话我买两本,一本念给我妈听,一本留着我珍藏。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能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很好。

@云溪:因为我本身就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在开始写作之前,我是把小红书当我的搜索引擎来用的,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上去搜一搜,问一问。因为那些发布者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我向他们求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很快就能得到回复。就是这个氛围会让我觉得特别好,会有很多真诚的交流。慢慢的,问得多了,搜得多了,我也想着把我的生活也分享出来吧。

张怡微: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在当下,或者未来写作对你个人意味着什么?

@奔跑吧蜗牛:写作释放出来最真实的我,很多东西靠说话没办法表达,但是文字可以。比如我前两天还准备了一些稿子,但是当我念出来的时候跟之前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讲就是更好地认识自己,因为每当碰到当下困难我都会觉得自己很脆弱,但是回过头来,我把这些东西连成串以后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挺坚强的,一路走过来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脆弱。所以,它是一个治愈我的途径,同样我也希望通过写作能治愈其他的人。

@我恋禾谷:第一,我可以哄着自己玩儿了,可以用它来打发时间,可以用它来使生活更加丰富。过去的事,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回忆,值得拿出来一遍一遍地回味。因为我写的东西都是过去的事。

不是说写作这种精神活动或动手动脑,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吗?另外对我来说,写作有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回忆这些事,可能出发点是孤独,但是写着写着就发现过去我有很多纠结的事,写作过程中这些负面情绪、我对一些人的成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我原谅他们了,觉得那都不是事儿了。

而且这种写作,对我有益,我写的那些东西对有的人也有益。比如有一个孩子就跟我说,他说,“奶奶,我每天早起都看你的作品,我要去参加考试了,我要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好好学习。”这种对我们的社会也是有益的,我写的这个东西基本上都是给老年人看的,我希望老年人也跟我一样,除了玩麻将、看看电视、旅旅游,假如说老了,70岁、80岁,不能旅游的时候,那我们就在家写写这些东西吧。

张怡微:有没有什么反馈是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云溪: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是关于我女儿的那些故事下面的评论区,通常会有很多人来告诉我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快乐。有一个朋友说,很多年以前他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上课,外边下雪了,老师就说“那你们就出去玩儿吧。”15年过去了,他还深深地记得这一天。

还有一个朋友说,很多年以前他在郊区上初中,每天放学的时候走在路上抬头看天、看云,他说那个时刻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成了他现在给自己人生充电的来源。

他们告诉我这些,都让我觉得童年时那些看着没有用的快乐其实应该是很重要的,我写下来的这个,也会让很多人开始慢慢意识到孩子童年的快乐是很宝贵的。

@奔跑吧蜗牛:刚开始有人问我需不需要金钱的援助,可能觉得我没饭吃了,或者给我寄点吃的,然后帮我介绍工作,都有。我在网上看到一句特别好的话,就是你把自己发出来、表达出来之后,像你一样的人就会来找你。我觉得很多都像我一样,处在那个阶段,那种很痛苦的阶段的人,比如在工厂里、在奶茶店打工的,你能想象奶茶店就几个平方米大小,就两三个人一起工作,他受排挤,里面都很复杂。我们会经常交流。当时我那个状态,已经是在苟活了,但是他们说我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精神寄托,让我多发一下。虽然我这个人也没什么经济价值,但是能给别人带来一点情绪价值,那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张怡微:我今天主持这个环节非常惶恐,因为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三位,我知道三位其实都有自己内心的心结,不然的话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写作。在平台上写作其实是很特别的,它不是那么私密的,虽然写的很多都是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但它却是个公共的平台。我听到大家的反馈,不管是蜗牛的,跟他一样的,失业的,挣不到钱的,不知道明年路在何方的,这些网友,还是给奶奶很多鼓励的,自己要考试希望把奶奶当锦鲤来用的年轻人,还是云溪的那些给她很多鼓励的网友们,我似乎都看到了一种很微弱的力量,但是它聚集起来又能够帮助大家缓解一阵子焦虑的这样一个平台。

我也经常听到很多朋友对小红书的批评,觉得小红书太消费,小红书太“包法利夫人”,但是我今天坐在这里觉得完全没有看到“包法利夫人”,也没有看到太多消费的痕迹,我反而看到很多普通人因为很偶然的机缘。比如外甥女,比如想要在女性平台胜出的蜗牛,还有小红书的重度用户,跟我一样的,经常会在上面搜一些自己的生活实用信息的普通用户,其实每一个真人用户背后一生一世都有非常多复杂的经历,随着大时代的变动而变动。

不管是看我恋禾谷奶奶写的经历,还是刚才梅英的经历,包括还看到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家族史的大江大河式的经历,它们也是提醒我们在大的变动的时代,在经历了很多个人创伤的时候,我们怎么面对一个又一个危机。我猜想这个也是这一次身边写作大赛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我们身边到底在发生什么真人真事。我在三位身上看到了很好的例子,我也推荐给大家去关注一下这三位的小红书ID,大家可以看一下他们的作品,我还是很喜欢。

我觉得“奔跑吧蜗牛”完全可以去讲脱口秀,他可以做一个电话销售的邱瑞。“云溪”也是,她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培养的孩子越来越不快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看看天空?我记得有一个细节是买房子的时候,小孩看到这么大的操场,这么大的一个新的生活,小孩是高兴的,她认为我就喜欢这个,我们就要买这个。有很多社会上的声音来规劝,说这样不够好,还应该更好。

奶奶的故事特别值得细品,我们要向奶奶学习,自己写出来的作品要再念一遍,不然很多都不通顺。奶奶的写作习惯非常古典、非常朴素,但是又很有用,它非常有利于理顺语言,建立逻辑。从素材到手写的稿件,到把它念给别人听,再打成字,再来排版,接受公众的检验,接受大家的观看,这个过程会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