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一刻钟,北京将推进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设计

不只一刻钟,北京将推进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设计

00:00
04:51

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课间调整为一刻钟。目前,这项政策落地已逾百日,学校课间活动设计有哪些亮点?未来将如何推进?12月12日,以“激活课间一刻钟 激发学生成长新动能”为主题的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研讨会在清华附小举行,多位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就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进行了教学展示和讨论。

课内课外贯通,创新课间游戏新玩法

在劳动课上,学生们将自己创意设计的沙包制作出来,课间再玩丢沙包的游戏;在科学课上,学生们学习了热气球的制作,课间再继续探索“气球风火轮”的更多玩法;艺术课上制作的瓶盖玩偶也成了课间游戏的对象……

当天下午,记者在清华附小的多个课程展示中看到,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将课间游戏活动和课程联系起来,和学生们一起为课间游戏增加游戏道具、创新玩法。

该校三年级科学教师张懿告诉记者,根据教材,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热空气,“我们结合孩子们课间活动,将主题定为我和空气做游戏,在课堂上主要凸显学科属性。”同时,他提到,科学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儿童的课间游戏有体验性和游戏性,二者之间实际上是有交融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在课上让孩子们学习空气的一些基本属性,在课后,孩子们可以根据空气的属性去创编游戏,比如用袋子捉空气、给空气比轻重,等等。通过学科学习让孩子们课间活动选项更多、更有创意,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新的学习体验。”

在AI跳绳机前比赛谁跳得多、和同学一起丢沙包、玩自创的数学大富翁游戏……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同样有趣而精彩。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主题报告中介绍,该校着眼于学生六年的长期发展,将课间一刻钟纳入儿童一日常态生活育人系统中,通过生理调整、自主游戏、学习准备三个环节的科学设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打造了“空间、机制、资源、文化、技术”五位一体的育人场域,通过AI短绳赛、AI跑步场、音乐驿站、心灵驿站等多元场景的营造,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课间活动环境。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间资源的发掘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实现“我的课间我做主”。

推动学校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设计

寒假临近,北京推出的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一刻钟政策落地也满百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课间一刻钟实施一学期,发现学校的课间更热闹了,孩子们主动走出教室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的课间活动设计体现“我的课间我做主”,老师们变得更松弛了,学校的治理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针对未来北京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一刻钟的不断优化,北京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市、区两级教科院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全域教研、教研共同体、课程整体育人、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等重点任务为抓手,引领课间一刻钟不断优化。深入开展课间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既聚焦课间活动的规律特点,也关注与课堂教学的协同创新。整合体育、艺术、劳动等学科教研力量,形成跨学科研究合力,为全市课间育人的科学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王攀提到,下一步北京将重点推行学校课内课间和课后的一体化、五育融合一体化,让孩子们在课内、课间和课后都能全面成长。“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方面,有的学校已经增设了很多人工智能设备,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未来在人工智能场景的搭建上,北京还会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