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陀螺”,想必大部分人对于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航母上所运用的陀螺,其实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理解的陀螺并不一样,与小时候玩过的陀螺也不一样,运用在航母等作战装备上的是“激光陀螺”,是属于一种无质量的光学陀仪。你知道这激光陀螺有多先进吗?它的原理是利用环形激光器,在转动的惯性之下将正反两道光随着转动而产生频率差,以此来测量敏感物体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转角。简单点来说,搭载了光学陀螺,纵使在航天卫星被摧毁而无法指明方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可谓是“想打哪就打哪”。毫不夸张地说,光学陀螺对于航母来说就相当于安装了“天眼”一般,甚至可以说是“火眼金睛”。比导航卫星相比,光学陀螺有些难以比拟的绝对优势,因为激光陀螺不需要依赖任何外部信息的支持,可以在地下,水下,封闭空间内使用。在不需要外界信号支持的情况下,却可以做到高度精准,通俗点来说,激光陀螺是个单兵作战中尖兵。光学陀螺的出现,在于历史的借鉴,当双方正交战得紧张时刻,突然间导航卫星被摧毁,通讯信号也随着中断,这如果是在百年之前的战场上,很可能就会导致场面无比混乱。但在现代战争之中,纵使导航卫星被摧毁,战争也不可能会陷入沉寂,而是依然能够调动高新武器继续对战,而这就是仰仗激光陀螺所起到的作用。激光陀螺并非是在近年来才被运用,而是在百年之前便开始有了相关的研究。早在二战期间,德国便已经研制出了相关产品,当时德国研制出第一美无线电制导滑翔导弹,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款制导武器诞生了。在导航作战时不需要精准定位、速度、姿态等方面的苛刻条件,凭借着惯性导航系统便可以对目标进行相对来说比较精准地打击。而法国科学家赛格尼克则在1913年时,首次提出了“光纤陀螺仪”的设想,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到达要求,尤其是较大频谱光源的缺失,因此激光陀螺始终没有被制造出来,但在后来法国科研团队继续努力,也终于打造出相关的产品。继而美国在1960年的时候开始投入但光学陀螺的研究当中,到了1970年时期,由于激光技术不断成熟,美国斯佩里公司研制出全球上第一台环形激光陀螺试验装置,并且很快就被美国运用与军方。首先是在战斗力和导弹上面展开了试验,并且取得阶段性成名,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激光陀螺已经在美国海军和陆军当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与传统的机电陀螺相比,激光陀螺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转动的部件,因此耐冲击力更强,且更加坚固可靠,使用的寿命也更长。而在美国研究、制作、运用光学陀螺期间,也正是苏联与俄罗斯处于军备竞赛的重要时期,因此苏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光学陀螺,最终苏联和法国相继进入激光陀螺研发成名且运用的队伍中,而为了能够确保作战优势,美国、苏联、法国都是禁止出售相关技术的。从表面上来说,激光陀螺的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仅功耗小且容易维护,而由于是属于无质量光纤陀螺,在研发成功之后进入运用中,可以说是成本低廉。进一步来说,鉴于激光陀螺是通过至今输出数字化控制信号,比传统先输出模拟信号再转数字信号的方式,能够更加节省时间和提高精准度,而且也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而当意识到光学陀螺对于现代战场乃至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再加上之前有且仅有三个国家(美、法、苏)掌握了相关技术且严禁技术出口,这让我国意识到必须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打造属于中国的光学陀螺。实际上,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71年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光学陀螺的重要性,更是在钱老的倡议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研究实验室,并且钱学森还相中了高伯龙,令其成为此项任务的带队人。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过43年的努力,高伯龙团队在艰难的环境中,在极其有限的物质条件中,甚至由于多年没有突破技术和研制成功而差点被终止研发工作。而这并不能影响高伯龙团队长发几十年的咬牙攻难克坚,最终在1994年,高伯龙研制的号称“检测之王”的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问世,中国终于实现了拥有“光学陀螺”的梦想,也成为继美、苏、法三个国家之后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光学陀螺技术的国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