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湖北将如何发展?
近日,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其中提到:
“支持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襄阳、宜昌的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
点明了湖北未来十年的第一个方向,武汉都市圈及襄阳、宜昌的发展。
这属于湖北省内发展的协调。
这一次,除了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承担的角色,批复还强调了湖北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的合作和连接。
这是第二个方向,湖北将向外协同。
那要如何形成湖北省内发展与国内其他重要区域的联动?
立体交通是关键之一。
批复中特别提到:打造沿长江、汉江等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长江黄金水道、三峡水运新通道均被点名。
这是第三个方向:水运。
国务院为湖北接下来十年发展划下的三个重点,也是湖北发挥区位优势,协同内外的三个具体方向。
【1】省内协同
省内的协同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频繁的话题。
这个月初,河南设立中牟新区,推进郑州、开封一体化发展,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更早之前,湖北规划武汉新城,选址在武汉都市圈核心区的地理中心。
同样的,武汉新城被定义为“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要作用也在于推动都市圈协调发展。
所以,近日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中“支持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并不难理解。
2023年,“武鄂黄黄”经济总和在湖北经济总量中占比超过47%。自然是湖北发展的重点之一。
但为什么,批复要特别点名襄阳和宜昌,强调“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
湖北省内有三大都市圈:
鄂东的武汉都市圈、鄂北的襄阳都市圈和鄂西南的宜荆荆都市圈。
从命名就可以看出,这三大都市圈的领头羊分别是湖北GDP前三名:武汉、襄阳、宜昌。
2021年公布的《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中,这三座城市被定位为湖北发展的“一核两极”。
现在来看,武汉这“一核”的发展势头良好。
2023年,武汉GDP迈入2万亿俱乐部,位居全国第9。“武鄂黄黄”其他三座城市,近年的GDP增速也均稳定在全省平均增速以上。
相较之下,“二哥”襄阳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
今年前三季度,襄阳的GDP增速为4.6%,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 11月2日,工人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姑国际农业集团柑橘加工车间生产线上制作柑橘罐头。新华社发
宜昌的表现倒颇为亮眼。
凭借全省前列的增速,宜昌去年与襄阳的差距已经缩小至86.56亿元。
但无论谁能成为湖北2024年的“二哥”,湖北省GDP前两名之间的差距都不容忽视。
纵观全国,经济大省的强劲,都有赖于省内的均衡发展:
2023年,深圳、广州的GDP分别为34606.4亿元、30145.79亿元。
紧随广东之后的江苏,更是区域均衡发展的代名词。
江苏下辖的13个设区市有“十三太保”之称,因为每个市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动力的两大因素。
今年9月公布的《湖北省域战略规划》中,披露了一张《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图》。
按照规划,到2035年,湖北将有一个超大城市,两个I型大城市。
2022年,武汉城区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的门槛,正式晋级超大城市。
截至2022年,襄阳和宜昌城区总人口分别为141.8万人和105.41万人。距离I型大城市300万的标准,都还有不小距离。
无论是从定位还是规划上看,湖北都对襄阳和宜昌寄予厚望。
而国务院同时点名武汉都市圈、襄阳、宜昌的深意,不仅在城市的发展本身。
更在城市发展带动都市圈的区域发展,在湖北整体的协调发展。
【2】省外联通
现在,我们试着把视线拉到全国。湖北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2021年公布的《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中,对湖北的定位是:
“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国务院近日对规划的批复中,除了上述内容,还出现了一个较新的表述:
“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合作,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类似的表述,也出现在了武汉近日的一场重要会议上。
这有什么含义?
过去的论述,更强调湖北在长江流域、中部地区的定位。湖北的区域发展叙事,也大多与长江带这一横向的发展轴有关。
近几年,湖北与流域、区域内的省份的协同效应日渐显著。
2021年,江西九江市与湖北的黄石、鄂州、黄冈共同签署跨江合作区域融合发展的框架协议,江西融入了武汉都市圈的发展中。
2023年,九江共青城市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同成立了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九江与武汉,合力推进共青城市首位产业的发展。
而长江沿线,一个完整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逐渐形成。
上月举办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论坛上,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表示:
长三角地区发挥金融、科技、高端制造等优势,为中游地区的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中游地区为上游地区的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提供装备和零部件;上游地区为中下游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现在,是时候将视线拉远,把湖北放到全国的格局上了。
先补充一个知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我国最先推出的四大区域战略。
湖北跟这四大区域是什么关系?
——几何中心。
如果我们在这四个城市群中两两连线
会发现:
长江和沿江高铁衔接成渝和长三角,而湖北位于中心;
京广高铁串联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湖北也位于中心。
如此看来,湖北正好处于长江带和京广轴这两大发展轴的交汇处,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的中心区位上。
如何利用这一区位优势,联动四大区域发展,是湖北的课题之一。
接下来,视线再拉远些。
批复的后半句还写着:
“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合作范围涉及我国西部的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陕西共9个省区市。
建设中的武西高铁,将打通了武汉与陕西的连接。向北,湖北经中欧班列入欧,不成问题。
接下来的课题是,如何向南走,完成经广西的出海?
【3】水运相连
作为一个沿海的省份,广西不乏良港。位于广西南部的北部湾港,就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
但是,广西的省会南宁,并没有水系与北部湾港直连,南宁只能借珠三角出海。
为了打破这个尴尬局面,广西谋划建设全长135公里的平陆运河。以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为起点,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
不仅是沿海的广西,湖南、湖北这两个中部省份也加入了向南出海的队列。
湖南谋划湘桂运河,连接湘江、桂江,再向南与平陆运河联通,经北部湾出海。
湖北推进建设的汉湘桂通道,北起汉江、经过洞庭,入湘江,再经湘桂运河、平陆运河,最后经过北部湾出海。
一环扣一环,来到湖北,这条向南出海的水运路线,关键就落在了对汉江的利用。
国务院此番对规划的批复,也强调了这一点:
“打造沿长江、汉江等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能,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提高多式联运水平。”
这段话同样点明了湖北接下来十年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方向:
水运。
《湖北省域战略规划》中提出:布局“一横一纵”为主轴的内河航道网。
“一纵”,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汉湘桂水运通道。
“一横”,则是长江。
湖北目前在谋划和推进的两项水运工程:荆汉运河、三峡水运新通道,都是为了提升长江的运输效能。
长江的运输效能,又以三个城市为节点:
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
武汉到重庆,“梗阻”就在荆江段。
所以,就有了荆汉运河的构想:避开荆州段,另开新道,建成一条能航行万吨船舶的人工运河。
三峡水运新通道,则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在现有三峡大坝之外,开出第二个船闸,节约船只过闸时间。
二是,挖一条8米深的新航道,比原航道深了3米,可容万吨级船舶通过。
▲ 9月30日,一艘游轮从三峡大坝上游引航道开进升船机下行。新华社发
到时,宜昌港、荆州港的枢纽地位都将进一步增强。
而三条水运通道打通后,重庆向东经湖北出海,湖北向南经广西出海,都将更为便捷、高效。
这也是湖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盘活省内、联通全国的关键一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