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2024未来科学大奖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涛表示,做科学研究一般有两个追求:一个是上货架,研发的东西要能够成为产品,把单原子催化剂大规模推向工业化应用,服务于社会。一个是上书架,单原子催化理论进入教科书,体现我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越过山丘,来到海边读最好的研究所
1963年,张涛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小时候,他的父母当过农民、工人和教师。跟随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动,张涛在秦岭山区的多所学校转辗求学,“小时候要自己摸黑在山里走8里地”。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使他从小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和热爱。
1978年的春天,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科学的春天》令青年们热血沸腾,也正是那一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彼时,不足15岁的张涛正在读高一。在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倡导下,他所在的陕西省安康中学按照2%的比例,选了11名成绩优异的高一学生提前参加高考,张涛正是其中之一。
由于高二的课程还没学,张涛的成绩不算拔尖。最终,热爱数学的他被调剂到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奥秘,入门后发现,合成新物质挺有意思。”由于刚刚恢复高考,15岁的他和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同学相差了20岁。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青年们的奋斗口号。张涛立志成为科学家。但当时,他所在的大学条件有限,买不起实验仪器,“所以一考实验就不知道要怎么做。”
长期在陕南的秦岭和巴山里面学习与生活,使张涛对大山外面的世界非常渴望。“一直好奇山的外面是什么,但爬到山顶,发现山外面还是山。”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安康中学教了一年书,同时准备报考研究生。他还为自己定下了两个关键坐标,一个是要在大海边,一个是要选中国最好的研究所。
“两个坐标交叉后,1983年,我来到了中国催化的殿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读研。”他说,在那里,导师林励吾院士和臧景龄研究员,将他引进了催化化学的研究领域,开始从事高分散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将催化研究从纳米级向原子级推进
化学工业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而催化是当今化工产业的核心科技。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80%以上的化工过程与催化技术有关。
人类对催化技术的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举例来说,酿酒酿醋就是典型的催化过程,粮食中的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和醋酸,微生物就是催化剂。再如,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铁催化剂存在下可以直接合成氨,这奠定了现代农业的基础。
所以,开发高效催化剂和相应可行的合成方法,是化学化工学科最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
“黄金是一种惰性金属,通常不会因氧化而褪色。上世纪80年代,国外专家发现,把黄金颗粒尺寸降低到三四个纳米时,黄金粉末是非常活泼的,可以促进催化反应,此发现引发了纳米催化的热潮。”张涛说,2000年左右,完成航天催化相关的国家任务后,做“金属催化剂”出身的他,开始重新审视纳米催化领域。
很多催化剂含有贵金属,催化反应在贵金属表面发生。由于贵金属资源稀缺、价格昂贵,提高贵金属原子利用效率,便成为催化剂制备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纳米颗粒是由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原子组成的,纳米催化剂的分散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极限是将金属以单个原子的形式分散于载体上,形成单原子分散。”
这一思想已经被催化研究人员意识到,但是受限于催化剂制备技术以及表征水平等客观因素,“单原子催化剂”与“单原子催化”的概念一直未能被完整证实并正式提出。
2011年,张涛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原子催化”的概念。这种催化剂中所有的铂都是呈单原子分散状态,不仅稳定性卓越,其单位点催化活性更是传统纳米催化剂的数倍,实现了贵金属利用率的最大化,使低成本高效贵金属工业催化剂开发成为可能。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涛形容为“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到位了,世界仪器水平发展也到位了,使我们可以从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中清楚看到单个原子。”如今,这一由中国学者原创提出的“单原子催化”,已成为催化乃至整个化学和材料领域新的研究前沿与热点之一。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实现催化剂精准制备
在解决热稳定性问题的同时,张涛团队成功制得工业级单原子催化剂,为单原子催化剂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研究成果已激发和推动了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学品绿色高效的工业化生产。
“我们做科学研究一般有两个追求,一个是上货架,研发的东西要能够成为产品,把单原子催化剂大规模推向工业化应用,服务于社会。一个是上书架,单原子催化理论进入教科书,体现我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未来,“单原子催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张涛说,从宏观的传统催化到纳米催化,已经跨越了一大步,如今单原子催化新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催化的研究和理解已经深入到原子尺度,也就是以化学最小的极限尺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催化机理和本质,这非常令人激动。以往催化剂的制备主要通过实验“试错”的方式,如今从原子尺度理解催化反应后,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实现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精准制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