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70万找中介被退学”警示了谁

“花70万找中介被退学”警示了谁

00:00
03:56

据荔枝新闻报道,江苏南京李女士花70万元通过中介机构帮孩子申请上了香港大学,上了1年多后,女儿突然接到校方通知,称她的入学材料存在问题。李女士表示,如果女儿不符合香港大学入学条件,中介机构应提前告诉她而不是私下伪造美国高中生身份和IB成绩;孩子当时高考文科成绩本可上211院校,如今被退学,受到了沉重打击。

弄虚作假骗取入学资格,理应接受惩罚,香港大学对背离规则与诚信的行为“零容忍”,本身无可非议。近年来,因申请材料不真实,学生入学后被退学、开除的案例不在少数。“花70万找中介被退学”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警示所有考生和家长找中介机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对于采取“申请-考核”制度的高校来说,入学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所有高校都会对此作出明晰、严格的规定。一些学生和家长为了方便省事,也为了提升被成功录取的概率,选择“花钱买服务”。中介机构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申请者省心省力,但是,申请者不能过于依赖甚至将相关事务全部委托给中介机构。这是因为一旦中介机构背离职业伦理,做出投机取巧的行为,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申请者自己。

针对这个话题,笔者专门向数位有过留学经验的学生开展了小调研,他们有的已经学成归国,有的正在境外读研究生。大家普遍表示,受到名利驱动的中介机构,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不择手段,将弄虚作假当成“成功秘诀”。有的申请者和家长连最后的入学材料网上提交都“丢”给中介机构,自然会让中介机构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有的中介机构的生财之道,就是“赌概率”——向申请者高额收费的他们,已经赚得“荷包鼓鼓”;一旦弄虚作假行为穿帮了,顶多将收取费用全部退还,中介机构还是稳赚不赔。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因商家隐瞒、虚构事实导致产生损失,可主张购买该服务金额3倍以内的赔偿。只有让投机的中介机构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才不敢自作聪明。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有助于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人们认同契约、遵守规则,就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变得有条不紊、可预期。在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下,申请材料弄虚作假,可能挤占其他申请者的入学机会,损害教育公平。

每个成年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那些将申请程序全部“转包”给中介机构的人们,难免要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代价。在“花70万找中介被退学”的案例中,涉事中介机构固然难辞其咎,申请者及其家人漠视风险,忽视对申请材料的把关审核,也是导致这一惨痛教训的重要原因。

申请者是入学材料的第一责任人,放任中介机构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失范行为也就有了生存空间。只有提升对规则与诚信的认同与遵循,搞变通、“走捷径”的做法才会失去用武之地。只有机会平等和公平正义得到了守卫,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才会更加明亮,社会流动才会更加活跃有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