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何名」下,第二辨名空、无所有。夫条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文有四段:初、名字空,二、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
初中有问答[1]。问名、问持。遵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问其轨。
「佛告」下,答名、答持。名冠题首,义已备矣。境慧相从,通名般若,那要宜别归乎圣心?挈纲举目,诠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习。
「所以者何?」下[2],释。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
释中,初「无所有」,二亦「无所有」,而意异故,明不「无所有」,此简性空义: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说空;前「有所无」空,后「无所有」空。大品云[3],「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有所无」望前,「无所有」望后,前三藏中,说性义皆破,即属破性说空所摄。而此性义,前时为缘、为有者,今日悉无,故言「有所无」;而言「无所有」,望后明诸法「无所有」,而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明「如是有」。故经云,「不知,名无明。」破性,说性空。横论破病,一切悉皆洗净,是尽亦尽,是净亦净。竖论入道,尽,复有不尽义。此望道为论,即此尽净为道。道有隔凡成圣之用,不同二头、三手,之「无所有」,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是「如是有」义。若是前「无所有」,一向「无所有」,「无所有」亦复「无所有」;后明「无所有」,即是不「无所有」。「无所有」名虽同,其意有异。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所以者何?佛说般若,则非般若」,此是如空。既以性空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性空,如亦空。「如来有所说法不?」境慧都空,复何所说?说、不说,如、不如,二智皆空也。
「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4]。不「无所有」亦二:初、明微尘不无所有,二、明身相不无所有。「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故是「无所有」,「如是有」。大品云,「不知,名无明。」今明了此,「如是有」,即智慧也。散为微尘,合成世界。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即有[5]。
「可以三十二相」下,二明身相不无所有。非相,假名身相;只以身为非身,不是遣除身,别有非身也;亦非遣相,别有无相。相、无相,不一、不异。
「恒河沙身命」下,说经名已,复一番校量。前寄舍财,以明胜;此寄舍身,以辨多。依报易舍,正报难损,自易之难,示化渐也。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闻说是经,深解」下[6],第三、信受行深,有四:初、须菩提不闻,二、余人能信,三、善吉闻易,四、余人闻难深解。「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闻。愍念一切众生,不知此法,故「悲」;闻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呜呼自责,故「悲」。不善观空,名得慧眼,故尔,前虽闻未闻,如此降伏应住也。
「若复有人得闻」下,第二、余人能信。实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实相。故以无相为实相。如来说此,而人能信,岂非第一希有?而言「生实相」者,此是无生生也。大品云[7],「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若解色无生,即是无生观智起,故般若生也。
「我今得闻」下,第三、善吉信易。遇佛道成,证圣方信,何难?生值佛世,亲得解悟,解故信之,易也。
「若当来世」下,第四、余人信难。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无相之法,斯岂不难?就文,更为四:初、明信者希有。末法时信,最可称美。二、「何以故?」下,释信者,由无我相,能信此经;若才有少许,我人等相,即不信也。三、「所以者何?」下,释无相意。「我相即是非相」,无片许相可得故。其能不颠倒我人等,从本以来,无一相可得故。其体本来无相,即为希有,此是反释。四、「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尽解极,即是为佛,能离有无,毕竟常住。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告」下,第四、如来述成。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言无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说,是故非虚。一往怛愕[8]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亦初闻经「不惊」,次思义「不怖」,后修行「不畏」。「第一」即般若,诸度中最为第一;六从后数,亦是第一。
「忍辱」下,第三、明般若功用无所有。然诸法不出体、名、用,今皆无所有,文更为三:初、力用无所有;二、能如是解,仰参佛慧;三、明福多。
就初中复五[9]:一、体无所有,二、功用,三、劝诫,四、引证,五、举譬[10]。
第一、体者,安耐名「忍」,加毁为「辱」。既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为忍,忍为非忍,为般若体也。
「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以非忍为忍,有大力用。初一世忍,次多世忍。一、「歌利」此云「恶生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为证,有苦能忍,有忍无苦。既无我人,割忍何生?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无我明矣。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菩萨知身无所有,舍不足难;若有此身,舍大难也。尸毗代鸽,犹是三藏中事忍,前明有忍无苦,今明无苦有乐。有慈悲故无恨,无恨故即乐也。
「应离」下,第三、劝诫。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须精解,就文又二:一、劝,二、诫,文句相参。初劝发心,次劝应住,后劝修行。前诫离相,后诫莫染心施。今即初劝离相。发心菩萨,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不应」下,即是前诫,「不应住色」;心中离一切相,不住声、香等也。「应生无所住心」者,即次劝,应住般若。般若无相可缘,心何所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住相即心动,故非住也。「是故」下,是后诫,令不住六尘行施,还举前宗,会以成义。理无住故,应忘心而施。「不住色」,无财物也。「菩萨为利」下,即是后劝,令为利益而行施,施不望报,利益必深也。
「如来说一切诸」下[11],第四、引证。证中有三:第一、举佛说为证。诸相皆无,不见施者,「我说一切相,即非相」,不应住相,生心行施。「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受者亦无,不应化众生,而受度也。「如来是真语者」下,第二、举能说人为证。「真」是不伪,「实」是无虚。「如」必当理,不诳「非妄」,「不异」即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无实无虚」下,第三、举所得法为证。寄实以非虚[12],何实之可得耶?若疑我说法非者,及能说人亦非者,今我所证得法,只自如此心,实作此证,不实不虚两舍,无生无灭等,例然。故所说如所得,非虚言也。
「菩萨心住法」下[13],第五、举譬显。住相非晓,冥若夜游。前举有得为非,后明无得为是。若住色香等行施,不能得见诸法。「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见色。」无我三事,即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境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诸法本来空,菩萨观心,复知其无所有,而行布施者,即所见明了。此中先法后譬,直说譬耳。
「当来之世」下[14],第二、能如是解,即仰参佛说。「当来,若能受持,即为佛悉知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来所见,理用非谬,明将来,宜加勤修也。
「日三时舍」下[15],是第三、福多。「若能如是信者,胜一日三时,以恒河沙身之与命布施。」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施重又多,功德弥旷。「若于此经,生心不逆,福胜前施。」施即有限,信心无极。「何况书写、持读、诵说?」但言以信,况复弘持也?
「以要言之」下[16],答上「无所有,如是有」,不可思议事也。能知诸法,本来无所有,而以无所有为有,即不可思议。此文有十:
第一、「经不可思议[17]」,理圆道极,言即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可称量也;荡然无涯,无边耳。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文理平等,「无所有,如是有」,非般若,为般若;非身相,为身相,皆不思议也。
第二、「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18],此经在始,便为大乘,不为三乘。广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胜,谓之为「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包含名「大」,无胜「最上」。「如来悉知见」者,人高道旷,唯佛见之,荷担菩提。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背荷肩担,非身而身,实相法身;非因非果,即是两肩也。
第三、「何以故?」下,三乘不堪,闻不信受[19]。「乐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见」是外道,不能读诵,以失释得也。
第四、「在在处处」下[20],地是无知,法处故贵,虽复废言息义,此处常有天龙围绕,如帝王所居之处,人皆宗重,「天人供养,此处是塔,恭敬、作礼,香花而散也」。
第五、转障[21]。本有重障,习学般若,先世重罪,现在轻受。止「为人轻贱,过去重罪,即得消灭」,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
第六、「当得菩提」[22]即受记也。累灭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悬记。
第七、「我念过去」下[23],明能持经者,所得福德,胜佛往行,燃灯佛时,始获无生忍。今能无所得心,而持经者,得福胜我,阿僧只佛,所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无空过者。「福德算数不及」,心限即福少,意旷则功德多也。
第八、「于末世」下[24],明「若具说,无所得持经,所得福时,人闻则狂乱,狐疑不信。」解通人旷,德必无涯;狂乱不信,不足明道也。
第九、义不可思议[25]。万行渊深,义能谁测?以无所得「无所有」,如是有「无所有」为义。以非般若,为般若义,故不可思议。
第十、果报不可思议[26]。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如华严经明,「初发心便成正觉[27]」,「与微尘法界众生为眷属[28]」,故知果报不可思议也。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夫修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也。
【「我等云何奉持?」】尊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闻其轨。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名贯首题,义已备矣。然境慧相从,通名般若,取要宜归乎圣心。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契经举目,苓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弘。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行相品第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释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存于此乎。
【「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境慧都空,复何所说?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5]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散为微尘,合成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则是。
【「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世界宅也,如来主也。如来出世,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谁说法乎?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餐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泪悲泣,】嗟我晚悟,兼悲未闻。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资神之宝,旷代难闻。深庆自幸,加叹及人。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闻妙不疑,生解必真。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解生累灭,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虚尽实忘,理之极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遇佛成圣,方信何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道败时信,此最可称。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士虚心,故为希有。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有封为惑,无封为解;解为第一,所以希有也。
【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相尽解极,则是为佛?故知惑见我人,解则无矣。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三,照明品第四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生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受、想、行、识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檀那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禅那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智,一切种智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如是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
舍利弗言:「世尊,云何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一切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
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乃至一切诸法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般若波罗蜜生。」
舍利弗白佛言:「如是生般若波罗蜜,与何等法合?」
佛言:「无所与合,以是故,得名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与何等法合?」
佛言:「不与不善法合,不与善法合,不与世间法合,不与出世间法合,不与有漏法合,不与无漏法合,不与有罪法合,不与无罪法合,不与有为法合,不与无为法合。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生,以是故,于诸法无所合。」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亦不合萨婆若?」
佛言:「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亦不合萨婆若,亦不得故。」
释提桓因言:「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亦不合萨婆若,亦不得?」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如名字、不如相、不如起作法合。」
释提桓因言:「今云何合?」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如不取、不受、不住、不著、不断,如是合亦无所合。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一切法合亦无所合。」
[8]怛愕dáè非常惊愕。
[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10]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即以忍辱,明无我人。安耐为忍,加毁为辱;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之也。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为证也。有人受割,可名为忍;既无我人,割忍何生也?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何故尔时,无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无我人明矣。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事理非虚,重引益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相者,不住色声等也。
【「应生无所住心。】无相可缘,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住相则心动,故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还举前宗,会以成义,政以理无所住,故应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施不望报,利益必深。
[1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诸相皆无,不见施者。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既非众生,受者亦无。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12]失佚《金刚般若经挟注》:【此法无实无虚】有虚有实,约教以示人;无实无虚,两忘而自化。故如来说法,寄实以遣虚;虚法既忘,实法亦尽。故於是法,无实无虚。
[1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阇,则无所见;」】住相非晓,则实若夜游。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无我三事,则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镜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
[1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来所见,理周非谬,明劝将来,宜加修勤也。
[1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弥旷矣。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施则有限,信心无极。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但言已信,况复持弘者也。
[1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17]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理圆道极,言不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称量也;荡然无崖,无边也。取要言之,备此三句。
[18]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广运无崖,谓之大乘;三乘之胜,谓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人高道旷,唯佛见之。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住持运行,荷担义也。
[19]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何故人能荷担耶?心虚解旷,道军必强也。
[20]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地是无知,法处故贵。道在于人,而不尊乎?
[21]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
[22]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累灭解生,菩提可登也。
[23]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心限则福,旷则功多。
[24]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解通人旷,德必无崖;狂乱不信,不足以明道。
[25]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万行渊深,义能难测。
[26]姚秦·释僧肇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果报亦不可思议。」】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第二章讫。
[27]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梵行品第十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28]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第十:尔时,佛神力故,彼一一菩萨,各将一佛世界微尘数菩萨眷属俱,来诣佛所,恭敬礼拜。又佛神力故,化作宝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充满十方。如此世界,须弥山顶,菩萨云集,十方世界,亦复如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