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9早安分享——去越南做生意,真的会更省钱吗?

20241209早安分享——去越南做生意,真的会更省钱吗?

00:00
15:10

新的一周,早安!今天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农历冬月初九。


【第2300天早安分享】


01

越南建厂,其实并不便宜

提到产业链转移、提到东南亚市场,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较低的劳动力价格。确实,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仅是中国过去40年高速发展的根基,更是如今中国遇到的一大难题。因此,一系列劳动密集产业,都在向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方转移,比如东南亚、孟加拉、墨西哥、非洲去转移。那,为什么说企业来越南,不是为了降低成本呢?是越南的劳动力并不便宜吗?并不是。昨天的文章我们说到,越南产业工人的工资,大约是3000-4000人民币。而在中国,普遍要5000-6000。看起来,确实是便宜了不少对吧?但别忘了,劳动力只是产业中的一环。好几家在越南建厂的企业都告诉我,劳动力以外的其它成本,越南并不便宜,甚至远远贵于国内。

哪些其它成本?比如,土地。越南的土地租金比大部分人想象的都高,在这里建厂的企业告诉我,和中国贵州这样的地方相比,土地成本大约要贵上一倍。再比如,物流。越南目前的产业链并不完善,很多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内进口,物流成本可能会让你的原材料价格提升好几成。再比如,人员。员工可以本地招募,但管理层大概率要国内外派。这其中的差旅成本,以及外派产生的补贴,也必须计算在内。很多企业都说,总账算下来,综合成本,其实相差无几。这种相差无几,也体现在价格上。我参访的一家代工企业,在国内和越南都有工厂。他们说,越南工厂的报价,和国内工厂的报价几乎相同,就算有差距,也只是极小的差距。甚至,有些企业还有一个不太乐观的预测:越南总共只有1亿人口,的确不算少,但也绝对算不上很多。未来5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链迁移,唯一的人口优势,也可能会减少乃至消失。这就奇了,不是为了节约成本,那是为什么而出海?答案很简单,他们并没有那么想出海,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没苦硬吃,而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后,一个无奈的选择。具体来说,他们是被三种因素,拉着走、推着走、甚至“吸”着走。我们一项项来看。


02

被客户“拉”出海

首先,他们是被自己的客户“拉”出海的。众所周知,2018年后,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对中国以及相关的供应链,进行了各种不合理的制裁。而美国的核心思路,就是要减少自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于是,以“国家安全”为由,美国对中国产业链出台了诸多限制。比如,很多关键的零部件,在中国可能直接买不到。相信你在华为受打压的故事中已经听过不少。比如,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要么面临高额关税,要么面临直接的政策限制。再考虑到特朗普的重新上台,未来四年中美贸易环境依旧不容乐观。这也让很多下游企业,在寻找中国之外的供应链“备胎”。一位品牌负责人,甚至这样对我说:“如果我不出海建厂,我的客户就根本没法买”。你看,这就叫被自己的客户“拉”着出海。


03

被关税“吸”出海

贸易战的最直接举措,是加征关税。在越南生产的产品,如果符合美国对本地化率的要求,那几乎是免税的。而在中国生产呢?则是动辄25%的关税。那交给美国政府的关税,可都是你白花花的利润。于是,很多国内企业也是被这种关税政策,“吸”到了越南。除了关税和供应链原因,还有吗?还有,这一代年轻人的劳动观念。


04

被劳动力关系“推”出海

相信你也不难意识到,近几年,中国年轻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心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需要产业工人的制造业中。“00后”这一代年轻人,作为产业工人,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断层”。有企业曾经这么和我分享,他们在国内的招工有着三大难题:一是越来越贵、二是越来越难找、三是越来越难留住。中国人的制造业企业,正大量面临这样的难题:好不容易招到了一批工人,但大多数都是临时工,准备着干几天就走。你投入了不少资源和时间去培训,可刚刚熟练,人就走了。很多人说,这是年轻人太浮躁,沉不下心。但我觉得,永远不能这样归因,追寻符合自己内心的生活,是每个年轻人的权利。这不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更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红利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变迁的问题。人口结构的改变,往往是经济转型的先行指标。有的时代,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既然过去了,那就得往更高、更上游的产业去走。走不回来,也不应该回来。但在越南,情况却完全不一样。我参访的工厂告诉我,越南年轻的人口结构,让目前的招工完全不是难事。并且,越南的年轻人普遍更能沉下心来学习技能,在一家工厂长期耕耘。这让很多中国企业看到了发展的未来。因此,中国企业们,同时也在被新时代的劳动力关系“推”着出海。


05

中美夹缝中盛开的花朵

好了,三个原因说完了,你有没有意识到什么?我觉得,若干年后回过头来总结,越南的快速发展,或许来自一个非常偶然的历史机缘:此前几十年,世界有美国这个超级买家,和中国这个超级卖家。一买一卖,挑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如今,买家和卖家利益有了分歧。谈不拢,那就分家。美国这个超级买家,急于寻找中国之外的大卖家。而中国这个超级卖家,急于找到把产品卖出去的新方法。那怎么办?摊开世界地图一看,哎呀,越南,这里不错。对中国来说,它离自己够近,文化更高度类似,把生产线移到这里,从成本到文化都可接受。对美国来说,它人口基数够大,年轻人足够多,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足够便宜,能够替代原先那个超级卖家。越南,就这样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成为了一株意外盛开的花朵。至少,目前如此。那,以后呢?


06

政策在收紧

相信你不难意识到,越南的发展,除了有自身的优势,更有国际政治因素。它高度得益于中美博弈产生的时代红利。就像一个聪明的学生,在两个老师争执时,意外获得了打小抄的机会。红利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红利的结束。你猜,大量中国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做越南包装的“中国芯”产品,美国政府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只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甚至,说句不好听的,这赚的是有些“灰色地带”的钱。但如今,这种现象也发生变化。比如,好几位在越南做生意的企业家都告诉我,越南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开始管得越来越严了。在环评、消防、海关等环节,都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检查和约束。他们说,虽然整体上还是欢迎,但是不太欢迎那种“无序”的投资了。什么叫无序投资?打开天窗说亮话,就是那种单纯来套个壳,把中国的原材料运来,在越南进行最基础的简单加工,再卖往欧美市场。或者用术语说,叫“转口贸易”。越南希望的,不是单纯的套壳,而是真正的投资。越南的经济,就像在玩一个跷跷板:一端是对美国的依赖,另一端是与中国的关系。但这个机会来得快,也可能去得快。越南,要小心翼翼地在跷跷板中间保持平衡。一旦动静太大,就会摔得四仰八叉。越南经济的繁荣,来自中美贸易摩擦。而它一定不希望被看为是中国的“白手套”,招致美国进一步的贸易制裁。这种心态,是所有来越南投资建厂的企业,一定要注意的。而这种逻辑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对“本地化率”的要求。


07

本地化率

几乎我去的所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从中东到墨西哥,再到越南,都有本地化率的要求。所谓“本地化率”,就是在当地市场所做的增值服务,例如购买原材料、雇佣当地员工等,必须占到总成本中的一个比例,才能享受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越南,根据不同的行业,这个指标有的是30%、有的是40%,甚至更多。现在,你一定可以理解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要求。对于美国而言,就是为了防止“套壳生产”。而对越南而言,这既是为了规避潜在的国际政治风险,更是为了发展本地的产业。在这种总体思路下,如今正在越南发生的故事,又一如20年前的中国:链主先来,随后“补链”。


08

从链主到全链

究竟是哪些企业在来越南?大致是这样一个趋势。第一波来的,大多是一些“链主”。比如,为苹果代工的企业、为丰田代工的企业。链主先来,随后,整个上下游都会配套而来,比如,做包装的、做组件生产的。最有趣的是,我参访了一家印染工业园,他们因为国内的环保政策而举步维艰,但却在越南找到了新家。20多年前,我们也是这样,一个园区接着一个园区地建设。只是这一次,越南像是在玩“快进版”的产业集群游戏。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个个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一家家配套企业陆续进驻。产业链的拼图正在一块块完成。但这种补链还在进行中。很多企业告诉我,他们在本地采购时仍面临两个问题:买不到,或者买得到但质量不稳定。这就像是在玩拼图时,发现有些块还没到位,有些块虽然看似能放进去,却总是有些歪斜。但有问题,才有机会,正是在这一进程中,整个产业的每一环,都能在这个新兴市场找到无穷的机会。这一切,那么粗糙,却又那么美好。


09

从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ese

我们常说,如今,是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说不清楚。但这几天下来,我似乎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如今的中国,已经远远不仅是提供劳动力,输出产品。更是在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秩序。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当家里遇到难题,解题思路,可能藏在天下。扎根当地、理解当地、融入当地,理解每一个地方独特的政治、文化、需求。不要打几枪就换地方,而是把自己的技术与优势,扎进当地的土壤中,结出明天的花,后天的果。中东如此、墨西哥如此、越南,也是如此。用一句话总结这种趋势,那就是从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ese。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人制造。这,就叫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END-

喜马拉雅的朋友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小艳思享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