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2019年,国家卫健委开始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北京、上海等6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2021年1月起,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此后,一些商业平台和公立医院逐步尝试,截至今年5月,共计3000余个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网约护理项目。5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网约护士”的普及情况难言理想,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相较于最初的规划设想,“网约护士”实际的落地实施情况,显然并未完全达到预期。之于此,普遍的评价是“叫好不叫座”。但严格说来,所谓的“叫好”也很有局限性,其更多是业内人士的一种“看好”,而并非社会面的广泛的“认同”。事实上,“网约护士”的铺开率、知晓度,还很是不足,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成型,还有不小的距离。
理论上,“网约护士”是一个非常好的服务模式。通过手机预约专业护士上门,相关患者在家就可以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复健等等,这就是“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一新模式,一方面解决了部分行动不便患者的奔波之苦。另一方面,也突破了医院承载力不足的局限,让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惠及更多患者。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医生去病人家里给病人看病的“出诊”已经难得一见,与之相较,护士上门提供特定范围的“护理服务”,则是完全可行、有其必要的。
数据显示,我国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达4500万,其中90%处于居家照护状态,专业医疗护理必不可少。但实际场景下,这一群体很多日常的“医疗护理”,都是由家人或者护工来完成的,其护理的专业性,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毫无疑问,“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为之提供更可靠的服务。然而很实际的问题在于,此类服务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成本迟迟压不下来,经济维度的可负担性,构成了其推广的最大障碍。
患者找“网约护士”上门提供护理服务,除了服务费,还需要支付耗材费和里程费,一般总费用是在公立医院的8至10倍,这想必就会劝退很多人。长期来看,“网约护士”要想真正铺开,控本降费势在必行。拓宽专业护理人才的供给,依托市场化机构,高效培养一批能快速上手、能提供常见护理服务的专门 “网约护士”群体,这是实现行业破局的关键之所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