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对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进行公示,铜钵河作为重庆市唯一入列的案例进入这份公示名单。
铜钵河属川渝跨界河流,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蜿蜒流入重庆市梁平区,曾因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跨区域管理难题,水质一度恶化至劣V类。2020年以来,梁平与达州两地携手,共同推进铜钵河治理,让铜钵河实现了美丽蝶变。
如今的铜钵河重庆梁平段。
突破行政藩篱
形成河流跨界治理合力
铜钵河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白坝乡,由大竹县观音镇进入梁平区,流经梁平区七星镇、碧山镇后,再次进入大竹县,后由达州市达川区汇入州河,再经渠江入嘉陵江,是达州、梁平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
2020年以前,因川渝两省市确定的水环境功能不一致,管理标准不统一,两省市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深度、广度上有差距,治污设施有短板,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铜钵河上河坝断面水质均值虽达到Ⅲ类,但有4个月超过Ⅲ类,3月为劣Ⅴ类。
让“两不管”变“都要管”,必须突破行政藩篱——铜钵河治理是川渝两地共同的责任。
2020年9月,梁平与达州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并共同编制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这一合作框架明确了控制污染物排放、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提升流域管理能力等重点任务,并落实资金近6亿元用于共同实施流域治理。与此同时,两地还建立了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机制,打破区域界限,形成强大合力。
铜钵河沿线乡镇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
梁平境内的铜钵河上河坝国考断面
破解治理难题
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
“铜钵河治理,最大的难题是解决面源污染。”达州市大竹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思万介绍,2020年以前,河道狭窄,沿河的一些畜禽养殖场偷排、漏排,下水管道破损,流域内乡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让铜钵河“臭名远扬”。
为此,四川达州和重庆梁平专门邀请省市专家,先后进行5次对铜钵河进行现场会诊,共同编制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共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项目建设,着力破解跨省市跨流域跨部门管理和治理方面的瓶颈和卡口。
在治理过程中,两地共建成投入运营镇村污水处理厂28座、尾水湿地2座,并配套建设了260余公里的雨污管网,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和水库治理,关闭高洞岩电站,将梁平区内的竹丰水库、花石水库和大竹县的九龙水库作为铜钵河的补水源头,新增年生态调补水能力600余万立方米,使铜钵河的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以上。
此外,两地还联合整治跨界区域生活污水,将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老街片区1000余人、大竹县石桥铺镇600余人生活污水,分别接入梁平区文化镇、碧山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染治理设施共建共享经验模式,入选《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典型案例汇编》。
鸟瞰平滩镇铜钵河防洪治理工程。孙伟 摄
生态修复后的铜钵河达州段。李春学 摄
保障长效治理
构建联防联治“共同体”
治得了污水,还要坚持系统化、精细化管控,才能守住涓涓碧水。
2022年7月5日,铜钵河上河坝断面在线数据显示水质突然恶化为劣V类,梁平、大竹两地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联合排查,最终发现是上游大竹境内一家养殖场排污导致水质恶化,川渝两地环境执法部门及时联动处置。
达州、梁平两地,依托“巴渝治水”系统,强化川渝数据归集、融合、共享,构建了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水环境问题的数字化管理协同处置。同时,通过建设4座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3座监测微站,覆盖全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常态化互通水质数据,共同开展水质加密监测、排查溯源。
铜钵河的治理不仅注重水质提升,还强调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
川渝两地通过综合治理河道13.7公里,打造了亲水护岸、湿地公园、滩涂湿地、尾水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总面积达4.56万平方米。这些生态工程不仅改善了河流生态系统,还通过“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留乡村风貌,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