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粮票,那时,它还是北大校园除人民币、饭票之外的第三大流通货币呢。人民币自不用多说。饭票,其实也是钱,而且已经包在每月的生活费里了,只是花起来感觉不同罢了,每月月初,先把人民币换成饭票,解决了生计大事,心里就踏实了。到了月末,一看饭票有剩余,才敢稍稍放纵一下,看场电影、吃个小炒搞劳犒劳自己。粮票却与饭票不同,粮票每月都发,固定收入,是生活费的补充,我们甚至把粮票看成工资。
尽管学校一再三令五申不许在校园内非法经营,但一些瞄准了校园粮票市场的小贩们还是千方百计从值班人员的眼皮下溜进宿舍楼。那时,女孩子常换的东西有发带、长筒袜、手套、化妆品;男孩子常换的东西有球袜、烟、打火机、扑克牌、麻将牌。还有些东西是有季节性的,象冬天的橘子,夏天的西瓜,逢年过节的贺卡、明信片。那时大学里,大概没什么人没用粮票换过东西,而且常常一边换,一边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找词开脱,什么“仓廪实而知礼仪”、“为大善者不计其小恶也”云云。
你的声音是如此的悦耳动听 ,像是天籁之音 关注你了,可以回关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