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大食物观” 托起“舌尖幸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们餐桌上的多样需求,尤其需要瞄准市场进行有效生产和供给,不仅需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以大食物观统筹“国之大者”。数据显示,中国 14 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 70 万吨粮、9.8 万吨油、192 万吨菜和 23 万吨肉。守好“米袋子”、拧稳“菜篮子”、端牢“油罐子”,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缺一不可。
广开“食源”,就要稳住耕地“基本盘”。“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具体来说,18 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牢守实。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黑龙江,当地全面推行“田长制”,并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新模式,让黑土地“喘喘气”,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在“中原粮仓”河南,当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提供科技支撑……不论是活用“田长制”,守好“饭碗田”,还是科技赋能,让有限的土地长出最好的庄稼,各地把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让农业“金扁担”越挑越稳,让粮食生产更有基础和保障。
广开“食源”,就要拓展食物“供给链”。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大食物观”内涵更加丰富。具体来说,实现 14 亿多人口整个食物的供求平衡,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各地的探索实践,让“舌尖上的美味”更丰富。从沿海地区探索在深远海“养鱼”,让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满足更多人饮食需求,到草原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奶罐”“肉库”等为人们身体健康源源不断输送营养……草原、牧场、“北大仓”、远海,丰收沃野托举起“稳稳的幸福”。持续满足人们的饮食“胃口”,增强实物供给,要广开源头,对接市场,让“大食物观”更加深入人心、走进现实。
广开“食源”,就要丰富产业“菜篮子”。多年来,我国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有效放大了食物来源的宽度。与此同时,各地还着力延伸“大食物”的深度,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让“菜篮子”金名片更加闪亮。不论是小小蘑菇串联起市场大产业,还是木耳等食用菌类满足市场对食用菌的多样化需求……如今,“大食物观”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增强市场“嗅觉”,创新引领,让饮食供给更充足、品类更丰富,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幸福,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一样都不能少,我们要心追“大食物观”,引领人们持续打开“高品质生活”新的场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