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2月2日电题:这座西南小城,改变了“牛油果靠进口”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陆君钰、陈欣波
搭配轻食沙拉、加入无糖奶昔、做成茶咖饮料……近年来,牛油果因“低糖、多纤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受到热捧,越来越多被端上百姓餐桌。
谁能想到,过去我国牛油果几乎全靠进口。如今,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已成为我国牛油果种植规模最大的基地。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孟连县一处牛油果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孟连”是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86.4%,是一个集“山区、边境、民族”为一体的县城,如今被称为“中国牛油果之乡”。
把“洋水果”变成“土特产”,孟连用了啥绝招?
孟连的牛油果产业有多牛?
冬日,孟连依然满目苍翠。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孟连县一处牛油果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在县城各个主要街区路口,牛油果树下佤族女孩欢笑的海报引人注目;在水果店、农贸市场,牛油果是必卖品;在山里的种植基地,漫山牛油果树郁郁葱葱,拳头大小的果子垂挂枝头,果农穿梭林间……牛油果,俨然是孟连的独特标识。
目前,孟连的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2.57万亩挂果, 2024年预计鲜果产量1.95万吨。
一名果农在孟连县一处牛油果种植基地内展示刚采摘的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孟连的牛油果产业有多牛?一组数据告诉你:
种植面积广——全国牛油果种植规模最大的基地,并建成年产100万株的优质种苗基地和年产20万株的无菌无性繁殖克隆苗基地。
市场份额大——2023年产量达1.73万吨,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口牛油果数量的四分之一。
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牛油果产业目前已覆盖全县4.5万人,接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帮助3246户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每年户均增收1.4万余元。
工人在中国孟连牛油果集配中心内包装分选后的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岩帅,孟连县芒信镇种植基地的管护员,经常在果林里数果子。看着一棵树上结了1000多个牛油果,他高兴地说:“超市里一颗一级果10多块钱,能值两斤鸡蛋。”
作为国内唯一的牛油果“盒马村”,芒信镇芒信村的牛油果直供全国“盒马鲜生”超市,每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一名工作人员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油果种苗基地给牛油果种苗浇水。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牛油果果泥加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约60米长的生产线被划为原料果清洗切半、去皮去核、搅拌果泥、罐装杀菌、低温急冻等车间分区。
公司副总经理赵士民介绍,这是国内首条使用HPP技术的牛油果果泥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生产5000吨果泥,按照目前市场价,产值可达2亿元至3亿元。
两名工作人员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油果种苗基地打理种苗。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如今,伴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进口牛油果相比,孟连还多了一个优势:运输时间短。
相比进口果海运耗费月余,从中国西南边境发出的牛油果,几天内可达全国各地。
一名工人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油果种植基地为牛油果树除草。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清洗、杀菌、拍照、称重……在中国孟连牛油果集配中心,牛油果从分选传输带对应品级的出口滚落,经人工检查分装后无缝对接冷链货运。
工人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油果智能分选车间流水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产季以来,集配中心每天牛油果分选量有20吨至30吨,物流运输最远能到新疆,四五天即可送达。”该集配中心生产部负责人王艳说。
工人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油果种植基地采摘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依托生态牛油果基地和特色村寨资源,2022年以来孟连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还举办了全国独有的“牛油果节”。
如今,一条从种子到餐桌、从农业到文旅的牛油果全产业链正在孟连崛起。
这是在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油果智能分选车间拍摄的牛油果礼盒。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洋水果”如何变身“土特产”
数十年前,国内其他地区曾试种牛油果,但均未成功。孟连,为啥行?
一方面是“老天爷赏饭吃”。孟连与“世界牛油果之都”墨西哥乌鲁阿潘市几乎处于同一纬度,气候非常相似,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符合牛油果的生长需求。
而另一方面,从2007年种下第一棵树,到如今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除了“天帮忙”,更需“人努力”。
祁家柱,是在孟连栽下第一棵牛油果树的人,如今他是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是国内牛油果种植面积大、育种育苗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之一。
“外国专家曾认定中国是不适宜种植牛油果的区域。”祁家柱说,“许多人劝我放弃在国内种植牛油果的想法,但我相信,一定可以在国内找到一块能种出牛油果的地方。”
由企业在当地农民中培训的产业技术人员李美琼在一处牛油果种植基地检查待采的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从2005年开始,通过反复对比适宜牛油果生长的环境条件,经过两年时间的寻找,祁家柱的搜索目标逐步缩小,先圈定云南,又逐一走访红河、保山、玉溪、西双版纳等地后,他认准了孟连。
2007年,祁家柱从国外引种,在孟连试种下10亩牛油果。
7年后,10亩牛油果丰产。孟连牛油果本土化种植初步成功后,又经过多年研发探索,不断引种、试种、试错、改进,2017年建成3000亩牛油果核心示范基地。
牛油果本土化种植成功,靠的是企业家不放弃的精气神儿;吸引农户参与种植,把“牛油果”变成“致富果”,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种下后三年左右才挂果,挂果前每亩成本约1.3万元,前期投入大、收益见效慢,是推广牛油果种植面临的主要困难。
许多种惯了苞谷、茶叶的农户不相信种牛油果能赚钱。“一开始,大家说这东西不酸不甜、没滋没味,多吃两口还挺腻。”赵士民回忆道。
为推广牛油果种植,孟连想尽办法——动员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先种起来,组织群众到种植基地、生产车间等现场观摩。看到基地试种的牛油果不愁销路,农户们逐渐打消疑虑。
孟连县政协主席、“一县一业”牛油果发展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杨春华说,为吸引农户参与,孟连还探索建立“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模式:农户以土地投入占30%,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苗木和技术投入占30%,孟连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统筹剩余40%,其中15%为合作社分红、10%为村集体分红、15%用于产投公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
“我们家从2016年开始种牛油果,最开始种6亩,后来又增加到13亩,今年计划把9亩咖啡地也套种牛油果。”芒信镇芒信村村民扎克说,家里有6亩牛油果已挂果,预计今年收入能超10万元。
目前,孟连县累计入股合作社土地约5万亩,入股农户每年亩均分红约7000元,产业覆盖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基地管理岗每年可吸纳3000名以上群众就业,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博表示:“农业产业见效慢、周期长,孟连一届届政府17年锚定牛油果赛道不变,在产业发展中坚持联农带农,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
让“中国牛油果之乡”更牛
在墨西哥,牛油果树丰产期能够持续40年;在孟连,牛油果产业依然年轻,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适用于本土化的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等等。
相较于其他作物,牛油果的种植技术含量较高。孟连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国伟说,未来将锚定精细化管理,细化培训机制,持续吸纳专业人才布局基层技术梯队。
针对繁育新种、研发本土抗病品种等种质培育问题,“县里正在打造云南现代化牛油果良种繁育中心。”孟连县牛油果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从辉说,目前已建立牛油果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牛油果专家团队合作开展引种、试种、扩种等研究。
站在健康饮食潮流的市场风口,孟连牛油果如何做到“长红”?
新式茶饮是未来牛油果消费的重要场景,当地已经开始发力。在县城的精品咖啡主题街,孟连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去年创立的一家网红饮品店“牛咖茶茶”以牛油果、咖啡、茶叶为原材料制作主打饮品,吸引不少年轻人品尝。
在今年10月举办的孟连牛油果节招商订货会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来自北京、浙江、广西等地的10家企业现场与孟连县参展企业签订总金额达28亿元的多份合作协议,涉及文旅康养综合开发、牛油果鲜果销售等。
孟连,正在探索“牛油果+”的更多可能。
孟连县“牛友果星球”工作室的一名主播通过直播售卖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在县城的“牛友果星球”工作室,陈列摆放着以牛油果为原料制作的环保洁面皂、香薰蜡烛、瓷器等文创产品。
孟连县“新农人”、“牛友果星球”工作室主人李伟展示自己拍摄的创意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工作室主人是30岁的“新农人”李伟,除去管理种植,平时他用影像记录果农日常生活、发售牛油果的创意产品,已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数万粉丝。如今,他正与专业机构合作规划牛油果、咖啡及民族文化主题农文旅研学线路。
孟连县“新农人”、“牛友果星球”工作室主人李伟在一处牛油果种植基地查看果农刚采摘的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杨春华表示,未来,孟连将做好牛油果深加工产业链建链、延链、强链工作,规划建设2至3个牛油果庄园,加强对种植基地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的扶持,为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好基础。
连绵群山里,牛油果树见证着山乡巨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