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碰了我,我会不会得艾滋?”“我修眉毛时割破了皮肤,会阳吗?”“‘恐艾’上大学三个月,上课路上都与人拉开一米距离。”
据成都恐艾干预中心预估,全国至少有160万例不同程度的恐艾症患者,超过艾滋病感染人数——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29万名。
世界艾滋病日。图/VCG
郭海燕是成都恐艾干预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曾一对一接触过上千名恐艾人士。在来访者中,有人因担心得艾滋病,检测了上百次,结果都是阴性;也有人直接把阻断药当作抗焦虑药物吃。
她认为,恐艾有“两重污名化”,即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和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背负这样一个标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压力,而恐艾者自身又很难意识到。
“有些人的社会角色比较光鲜,他内心的冲突就会更大,比如他是一个领导,他跟谁说呢?也许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他怎么跟家里人说呢?”
郭海燕对恐艾人士内心的焦虑恐惧有深刻的理解。在她看来,恐艾人群因惊慌常常“乱投医”,他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心理帮助。
以下是郭海燕的讲述。
【1】为上千名恐艾人士做心理咨询,有人把阻断药当抗焦虑药吃
我们机构一直专门在做恐艾干预,在全国算是唯一一家。
我是2016年接触的,那时候准备做心理方面工作,参加一些培训了解到恐艾,比较感兴趣,跟我的专业背景比较符合。我过去是神经科医生,也会接触到有心理问题的病人,焦虑症、各种神经症都有。
2017年左右我就开始正式做恐艾的咨询,目前我接触的案例,一对一的咨询也有上千了。中心成立以来,我们每个老师每周还会抽出1小时做免费的公益答疑。咨询对象以青年人为主,大部分都在20岁到35岁之间。
恐艾很好理解,就是对艾滋病的恐惧,可以说它是一个症状,不是疾病。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可能属于好多疾病中的一个症状,比如强迫症、焦虑症、躯体疾病的障碍等。
恐艾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内在包括人的一些先天性格,有些人本身就容易焦虑,此外也和成长过程中的因素相关,包括家庭、学校教育,有的人就是追求完美,有的人看待问题容易灾难化。
外在因素包括受到的刺激,比如艾滋病跟性相关,很多恐艾的人他就会怕性相关的这些事件,甚至不敢有亲密行为,他一旦有,就会想这可能感染艾滋病,内心会非常害怕。
还有可能是过去的一些创伤经历。很多咨询者在回忆他小时候,就是看了宣传艾滋病的图片,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如果本身就有一些焦虑特质在身上,就容易造成创伤。
有的人他经历过,比如说他的亲戚邻居得过艾滋病,在我的咨询中也有人谈到,周围的人都不会管他,他会遭到所有的人唾弃,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原来这个病得了以后,不光是病的问题,你还会有被整个社会抛弃的感觉。这些偏见、歧视就是社会环境的因素。
艾滋病日宣传。图/VCG
真正恐艾的人,他们并不是对艾滋病认识不足,艾滋病传播只有3个途径,同吃同住都不会传染,而且它的诊断也很简单,检查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但是我接触过的人里,有人检测了上百次,他都知道了是阴性,但他就是会担心。
所以对恐艾人群来说,知识的部分并不是重点,他并不是无知,但就是会想,不小心碰到一个人,踩到一个什么东西,就危险了。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强迫症的表现,他会有各种担心,知道了结论也没用。
真的走到我们这儿来做咨询的,大部分都是恐艾时间比较长的。
70%-80%恐艾的人并不会来心理机构,而是会在疾控、传染科这些地方打转。因为他总觉得感染了,他老是要去检查,反复跟疾控打电话。曾有疾控的工作人员跟我交流过,他说我们接的电话里面,大半都是该到你们那儿去的。
甚至有的人恐艾到一定程度,他就要吃阻断药。就是靠检测已经不能消除恐惧了,他就非得去吃阻断药,一担心就要吃。
阻断药是有副作用的,而且我们正规吃药是要评估并且做一些检查的。所以我跟他们说,你们纯粹是把它当成抗焦虑的药物来吃。
我是非常反对他们乱吃药,要是真发生了高危行为,那该吃没问题,但有的人甚至只是别人看他一眼,他就去吃,他觉得好危险,那个人肯定是要害我。
恐艾跟一般的心理问题也有区别。像普通人的焦虑和强迫,有的时候还容易理解。这些人可以跟别人说,别人也会跟他做一些解释。恐艾的人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他找不到人诉说。
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非常可怕。很多咨询的人跟我提到,其实自己不怕死,如果得癌症死了,一点都不害怕,但是自己不能得艾滋病死,因为这样就说明我这个人很糟糕了。
有些人的社会角色比较光鲜,他内心的冲突就会更大,比如他是一个领导,他跟谁说呢?也许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他怎么跟家里人说呢?
这些痛苦没地方去诉说,所以他只有拼命地检查,证明自己,我没有感染,我不会感染。
【2】建立信任最困难,有人犹豫两年才敢来咨询
来我们这儿咨询,我们首先会评估他的情况,因为有的人的确可能是发生过一些性行为或边缘的性行为,或者他认为是有风险的行为。我们会做一些相应的科普,告诉他,为什么现在我能确定你没有感染。
很多人他其实知道了,但他为什么老担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焦虑和强迫的产生也和个人性格及经历有关。所以也会了解他过去的情况,让他去理解自己,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做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但对于这些恐艾的人来说,建立信任更困难。就像刚刚提到的,很多人在真的找到我们之前,已经经历了很多,他们平时很难跟别人说这件事。
几年前有个来访的人,做了一两次咨询后,他才告诉我。他说:郭老师,其实找你,我都准备了两年,我在网上把你所有的信息都查了一遍。可见他们建立信任并不容易,经过两年的犹豫,确定了我这个人可靠,他才来。
此外,有很大一部分来访者都是电话咨询,匿名的,最大程度保护他的隐私。最好的效果当然是面对面的咨询,但很多人不太愿意。
来咨询的两类人比较多。一类就是过去有强迫症、焦虑症,有的人可能还治疗过。这一部分人在我们咨询当中比较常见。他过去也不是彻底好了,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高危性行为,他只是比如说像到了12月1日艾滋病宣传日,他接收到的宣传信息比较密集,他的症状就会加重。
这种复发或者加重跟他受到的刺激有关,也跟生活压力有关。有的人是面临工作变动或结婚生子,就是人生重大事情的时候,受到一些刺激,他可能就会加重。
一般来说,还是要找医生让他到医院去吃药。然后配合做心理咨询。有几个好得比较快的来访者就是一边坚持吃药,一边做心理咨询。
还有一类就是年轻人比较多,有发生性行为的,之后就开始焦虑担心。我们会帮助他分析过去的一些经历,帮他去做一些认知方面的调整,他也能慢慢好起来。
一旦恐艾的时候,人就可能处于惊慌失措当中,在网上到处去问,自己也无法辨别。有些咨询的人到我们这儿,你能感觉到他过去接触了很多很混乱的东西。有一些人他自己恐艾过,他好转后就帮别人脱恐。但其实我是比较反对恐艾的人去找这些人的。
虽然我们说久病成良医,但真的成良医,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首先这些人并没有专业的医学和心理知识,他只是个人的经历。其次,他们自身的症状好没好完全也很难说。有些人的初心是善意的,就是想着我当时很痛苦,我走出来了,我想去帮别人解决心理问题。但内心的强大稳定其实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的,我们心理咨询师,都还要做自我的调整,还有自己的咨询师。正常人都不愿意接触负能量,何况你是一个本身就有过焦虑的人。
【3】“恐艾”面临双重污名化,最重要的是意识到需要心理帮助
中国恐艾人数大约是艾滋病病人的1.5到2.5倍。我接触的恐艾的人,可以说所有人最终都没有确诊艾滋病。有些人检测那么多次,也都是阴性。
从感染层面来说,艾滋病不是一个传染率很高的疾病,我们说高危性行为的传染率最高,也只有3%。所以这个疾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易得,好像只要发生性行为,就会感染。
不可治愈的疾病多了,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得了艾滋病呢?就是除了疾病本身,有很多社会心理因素。
普通传染病只是传染性高,没有涉及一个人的道德、社会价值层面,但艾滋病,不光是疾病本身的难以治愈,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歧视和偏见,只能加重人们对疾病的误解。
但如果都隐瞒,是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这种歧视偏见并不只针对感染者,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
我们这里很多来咨询的人,他没有这样的行为,但是他能感受到:一旦我感染了,我也会受到这样的待遇,我也会身处这样的恐惧当中。所以有一些相关的刺激之后,他就会陷入心理痛苦。
艾滋病毒。图/VCG
目前,中国恐艾人群数量和专业心理干预治疗资源是不匹配的,很多人找不到正确的地方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多。首先就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心理干预,此外,在网络上有各式各样的心理帮助,他们也很难辨别。
现在的心理机构也比较多,有一部分人去了普通的心理机构,可能会因为得不到恰当的治疗而丧失信心。恐艾心理干预相当于是一个交叉学科,他去找咨询师,可能咨询师心理方面懂得多,但是对于疾病这一块的理解不是那么到位。来访者就会觉得你老说我心理有问题,你连“窗口期”是什么都不知道。
恐艾的人,他们知识非常丰富,我有一个咨询对象说他把国内所有关于艾滋病的文献都读了,现在都只看国外疾控的文章。就像前面提到的,来之前主要是自救,他懂很多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如果遇到一个不是那么匹配的咨询师,他就会打消念头,不信任你能治好他。
对恐艾人群来说,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你自己需要心理帮助。我咨询的人里面,恐艾10年、20年的都有,他一直处在错误的认知里,要么总是去检测,也没检测出来;要么就是觉得到处都很危险,影响工作和生活。也有些人甚至是没办法再工作了。心理问题对人的伤害是挺大的,但按照他自己的想法,那我担心我就不去上班了。
恐艾面临“两重污名化”,就是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和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背负这样一个标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他自己又很难意识到。所以我们也想多多宣传,想办法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能正确地去认识这个疾病,消除偏见和歧视。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