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以色列、黎巴嫩真主党停火协议生效当天,位于以黎东部的叙利亚局势突然紧张。自27日起,叙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及极端组织持续发生大规模交火。目前,叙西北部部分地区仍被土耳其支持的叙反对派武装和其他一些极端组织占领。
央视新闻11月30日报道,叙利亚军方当地时间11月29日发表声明说,叙利亚政府军当天在叙西北部地区与反对派武装和极端组织继续发生大规模交火,造成对方重大人员伤亡。目前交火仍在进行中。
声明说,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在叙西北部阿勒颇、伊德利卜省郊区使用各类重型、中型武器及无人机发动大规模袭击,并得到外国极端组织的支持。叙政府军对此予以回击,除造成对方重大伤亡外,还摧毁了数十辆装甲车和车辆,并击落17架无人机。
声明说,叙利亚政府军已重新控制一些此前遭袭击的地点,并增加前线部队和装备的部署。另据叙利亚国家通讯社29日报道,叙北部阿勒颇市大学城当天遭反对派武装炮击,造成4名平民死亡。
△11月29日,叙利亚阿勒颇郊区升腾起滚滚浓烟。
据总台环球资讯广播,叙利亚反对派武装称,已控制了阿勒颇和伊德利卜的70个据点和村庄,面积超过550平方公里。有反对派的媒体表示,反对派武装在阿勒颇省西部取得重大进展,控制了32个村庄,距离阿勒颇市仅5公里。
叙利亚重燃战火
11月27日凌晨,在叙利亚西北部,数千名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成员在迫击炮的掩护下,对阿勒颇以西的叙利亚政府军阵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叙利亚政府军开炮回击,叙利亚和在叙俄罗斯军队出动战机对叙反对派武装的后方补给线、弹药库和军事总部展开空袭。叙反对派武装发言人表示,反对派控制了阿勒颇西郊重要城镇,叙政府军随即否认这一说法。
11月28日,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连续第二天向阿勒颇和伊德利卜的政府军控制地区发起袭击。俄罗斯驻叙利亚冲突各方调解中心负责人表示,两天来,叙利亚政府军在俄罗斯空天军支援下打死至少400名武装人员。
11月29日,叙利亚国家通讯社报道称,阿勒颇市大学城当天遭反对派武装炮击,造成4名平民死亡。叙利亚政府军加大回击力度。叙政府军总司令部29日发表声明称,已打死数百名反对派武装人员,摧毁了数十辆装甲车和车辆,击落和摧毁了17架无人机,并重新控制一些据点。而叙反对派武装则发布消息称,反对派武装人员29日已进入阿勒颇市“中心地带”。在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公布的视频中,他们在控制M5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后升起了土耳其国旗。
出于安全考虑,叙利亚政府方面暂时封锁了阿勒颇市通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方向的高速公路,关闭了阿勒颇机场,取消了所有航班。
阿勒颇局势为何骤然紧张?
叙利亚媒体27日报道称,过去两个月以来,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多次利用以色列对叙空袭之际展开军事行动。随着黎以停火协议的达成,叙反对派武装直接加大了对叙政府军据点的进攻。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反对派武装这次行动的战略目标,是“消除叙利亚政府和支持叙政府的民兵武装组织对叙西北部反对派控制地区的影响,并限制他们对这些地区的反复炮击和导弹轰炸”。
而接近土耳其安全部门的消息人士告诉媒体,根据地区立场,有迹象表明土耳其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在阿勒颇地区的行动。对于这场军事行动是土耳其向叙利亚政府施压结果的说法,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之一“荣耀军”首领穆斯塔法·巴库尔表示认同,他认为土耳其可能会寻求从中受益。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8日则把矛头指向美国,认为美西方通过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和“恐怖组织”持续在叙利亚制造混乱。
专家:不能排除叙再度爆发内战的可能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认为,当前叙利亚的局势与黎以达成停火协议有一定关联。
牛新春:在过去十多年的叙利亚内战过程中,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一直是叙利亚政府的重要支持者,尤其是黎巴嫩真主党。然而,在过去三、四个月里,黎巴嫩真主党的实力遭受了严重削弱,以色列成功定点清除了其高层领导,并摧毁了许多武器库中的武器。特别是在以色列和黎巴嫩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后,叙利亚境内的反对派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因此开始对政府军发动反攻。这些反攻的地区之前就有黎巴嫩真主党的驻军,所以反对派希望利用黎巴嫩真主党被削弱的机会,重新改变叙利亚国内的政治格局。
叙利亚军与反对派的冲突加剧了人们对叙利亚内战可能再次爆发的担忧,对此,牛新春认为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
牛新春:当前,叙利亚政府军已经采取了行动,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是否会有新的动向。反对派武装正在试探黎巴嫩真主党是否还会像过去十多年那样,继续在叙利亚投入资源和武装力量。如果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能够像过去一样坚定地支持叙利亚政府,那么反对派武装可能难以掀起大的波澜。然而,如果黎巴嫩真主党确实因以色列的打击而实力大减,导致其参与叙利亚事务的意愿和能力降低,甚至不再介入叙利亚事务,那么叙利亚国内的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打破,内战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黎巴嫩真主党的反应将成为左右叙利亚局势的决定性因素。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CCTV国际时讯、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