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问题,时代的广大是你的背景,而不是你真正的活动空间。一个广大背景下的有限空间,我们还能够自己来守护和创造。从效率的角度考虑,人们总是愿意把一件事越做越大。但实际上,要是从跟生活的结合角度来说的,一般一个小的机构,一个小的团体,会跟你的生活联系得更多。在越大的机构工作,工作跟你的生活就越没有关系。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们从未放弃寻找意义,甚至某种程度上已患有“意义饥渴症”。
而这种无意义感,来源于我们枯燥且无力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与生活的缝隙里东躲西藏,常常被焦虑淹没,很难感受到价值感和真正的快乐……
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丝光亮呢?在前不久的理想家年会,我们邀请陈嘉映、周濂、王小伟三位不同代际的哲学学者,以哲学的视角回看生活细节,讨论我们是否还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周濂:我们要找到日常生活或者意义的锚点。这个锚点来自于你的私人生活,来自于一个非常小的共同体,可能是你的亲朋好友或兴趣小组。我们要回到这样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到让自己感觉有温度的、内心笃定的、真实的连接。
有了这个起点之后,我们可以不断地拓宽共同体的边界,然后与世界达成真正的连接。
有了这个起点之后,我们可以不断地拓宽共同体的边界,然后与世界达成真正的连接。
陈嘉映:我会强调大家要有一种隔离感,外界的生活和我们之间,是一个遥远的背景关系,就像背景噪音一样存在,不要把心力过多放在它身上。
这个时代被鼓吹的东西,大部分都不是真正能让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比如成功学。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往往就是我们在私人圈子中的相互信任。让你能够自如思考和对话的,是信任型的关系,而不是满天飞的各种各样的观念。
我们要学会与焦虑、不确定性共存。当下的时代就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无法克服它,只能学着与它共存,在共存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周濂:向内退是为了更好地向外扩展,人生的宽度是通过不断冲撞边界去赢得的。所以退回到私人生活,恰恰就是出发点。
其实日常生活的光亮不亚于伟大哲学家带给我的光亮。很多普通人都在“做事”。比如某人照顾流浪狗,某人在做装修,各种各样的人还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才是社会中最基本的保证。
我个人被这些人所鼓舞,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种精神:虽然社会有时候会下行,但大多数的人仍然在做事,我们的生活会受影响,但跟我们的努力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周濂:我也确实觉得,我个人的勇气,并不来自于书本、先贤圣哲,而是来于我身边的人,我会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去汲取力量,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生活的意义。所以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当下,回到所谓的日常生活。
我们停下来驻足,海上 河边 微风拂过的波纹和抖动的秀发发梢,拂面的风,太阳下的波光,鸟鸣。公园里某一处即景,抬头望见的白云
细密颗粒度,学会聆听生活,因为生活不仅仅只有往外求的认同和价值,向外扩的焦虑和不甘,成功并不意味着小幸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