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徐林格最后的5张照片 看着令人心酸 银幕最佳指导员 已离世49年

这是徐林格最后的5张照片 看着令人心酸 银幕最佳指导员 已离世49年

00:00
10:18

一位网友对我说,尽管后来有无数演员都演过“指导员”的角色,但都不如徐林格那么“神形兼备”。

我想,持有同样看法的老影迷,应该大有人在。

而这,也正是这么多年来,徐林格一直被大家所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吧?

可是,大家真的了解这位演员吗?

知道他的一生,有多不容易吗?

这个银幕上下都温润如玉的男子,为何在45岁那年,突然就去世了?

今天,雅清就想通过大家所不知道的几件事,让我们对这位银幕上的“最佳指导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一、徐林格出生于怎样的家庭?

在网上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查到徐林格1930年3月20日出生于北京,并且家境贫寒的字样。

但后来,我们在搜寻有关徐林格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特殊年代对徐林格的调查材料。

上面显示,徐林格并非出生于1930年的3月,而是这一年的6月,他祖籍天津,别名徐振庭。其父于解放前,在天津政府机关当过小职员,解放后又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经济部门工作。他的母亲是位家庭妇女,另有4个弟弟妹妹。

由此可见,徐林格并非出生于穷苦的家庭,而且他从小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他身上儒雅气质的形成,也应该与他家庭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徐林格有怎样的“历史问题”?

徐林格的后半生颠沛流离,厄运不断,与他存在“历史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历史问题”呢?

原来,在解放前,年纪不大的徐林格,曾在国民党的政工队,当过小文艺兵,也就是当过小文秘。

据说他还有个哥哥,1949年跟随部队败退台湾。

这些,在特殊时期,都成为了他的“罪状”。

他因此被下放到安徽的大蜀山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这里是南京军区五七干校的所在地。

在这里,他也被允许参加文艺演出,但演“指导员”肯定是不可能了。不仅不让演“指导员”,就连正面角色,他也没资格再演。所以当农场排演样板戏《红灯记》时,他便被安排扮演王连举,就是那个朝自己胳膊上开了一枪的叛徒。

徐林格早期影像

但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恪守着做一名演员的本分,认认真真地把角色演好。

记得有一次他发高烧,40度,他有充足的理由请病假,可他依然咬着牙坚持演出。在台上,当演到王连举叛变,杜鸣心扮演的李玉和正气凛然地怒视他时,他一声“老李……”便浑身哆嗦,虚汗直冒,观众还误以为是剧情需要,都夸这演员演得好,可其实是徐林格无法控制的反应,他当时都快虚脱了。

三、徐林格为何被誉为“永远的指导员”?

徐林格之所以被誉为银幕上“永远的指导员”,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他所参演的电影并不多,但他却在三部脍炙人口的影片中,全部塑造了“指导员”的形象。

二是他所扮演的指导员,无不既讲原则,又善解人意,充满人性光辉,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三是他作为演员的个人魅力,在这些影片中,都得到全面的展示——他清俊的面庞、清雅的气质、沉稳的做派和浑厚的嗓音,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难忘的记忆。

徐林格所扮演的三位“指导员”的形象,至今都那么清晰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第一个,长影厂电影《上甘岭》中那个在战斗中被炮火炸伤双眼的七连指导员孟德贵。

这虽然是徐林格第一次登上银幕,但他却凭借富有张力,和充满激情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尤其是在战场上,他所表现出的勇猛顽强,和受伤后他所展现的坚强意志,都令我们无比震撼。

第二个,八一厂电影《柳堡的故事》中那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

这个指导员虽然看上去很年轻,但脸上有风霜,眼神中有沧桑,很显然他经历过很残酷的战争炮火的洗礼,但对战士,他却和蔼似阳光。

徐林格将这个“指导员”的形象,真是演绎得活灵活现。

第三个,八一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指导员路华。

这一次,徐林格担当起了男一号,戏份重,台词多,但他却掌握得轻松自如。

他凭借沉稳含蓄的表演,将一个优秀的平易近人的政治工作者刻画得鲜活生动。

虽说路华的人设不像连长鲁大成、三排长陈喜、八班长赵大大、小战士童阿男等那么性格鲜明,但因为徐林格细致入微的表演,却使得这个角色更显得真实可信。

四、徐林格除了“指导员”,还演过哪些角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林格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然后在南京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做演员。1955年5月1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成立,徐林格又调入其中做演员。

徐林格相貌英俊,身材适中,普通话标准,嗓音又充满磁性,所以很快就在前线话剧团的舞台上挑起了大梁。

身为专业演员,他在众多剧目中出演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除了《我是一个兵》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指导员角色外,他还演过《东海最前线》中的参谋长、《一江红旗》中的团长、《东进序曲》中的新四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等不同的军人形象。

徐林格在《东进序曲》中

他甚至演农民和工人也栩栩如生。

有网友于60年代中期看过徐林格在话剧《箭杆河边》中所扮演的穷苦农民老吴头,和在话剧《收租院》中所扮演的铁匠,他都演得惟妙惟肖。

1968年,他还曾在话剧《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中,出演了一个黑人的形象,令人眼前一亮。

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可塑性非常强的好演员。

那么徐林格在生活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五、徐林格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人?

据了解徐林格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

都说他性格内向,为人宽厚,没有名演员的架子,很是平易近人。

他昔日在南京前线话剧团的老同事回忆道,徐林格基本上没上过什么学,但他字却写得很好,尤其是仿宋体,完全可以做字帖。

由此可见他很聪明,又极具艺术天赋。

1970年10月,徐林格因为有“历史问题”,所以被迫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地方。

当时他有好几个选择,但他坚定地选择了到杭州,因为他的妻子小吴,在这里的话剧团做演员。

就这样,徐林格进入杭州味精厂成了一名普通车工。

他当时已经40岁了,但却像一名小学生一样,面对教他的工人林师傅,毕恭毕敬。

因为他之前演过电影,所以大家对他都感到好奇,他却是有问必答,和周围的同事,毫无距离感。

他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做过演员,而故作清高,而是和大家相处得都很好,甚至他对于演艺界的一些不良现象,非常反感。他曾讲过“过去我们到一个地方演出,人还没到,前面就把什么都安排好了,这种优越感并不好。”

他的确是一个很怕麻烦别人的人,这使他不仅自律,而且还乐于助人。

徐林格在这家工厂一待就是好几年。这期间,他兢兢业业地上班,认认真真地工作,好几次还被评为了先进。

1974年,徐林格终于被落实了政策,重新回到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他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但谁也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就撒手人寰了。

六、徐林格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1974年,徐林格重新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剧团。

他兴奋极了,还专门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前,拍照留念。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照片,就是徐林格当时所拍的。

照片上的徐林格,穿上了崭新的73式军服。从他的神情看,他很是神清气爽,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似乎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时的他,很显然“历史问题”已经被调查清楚,他已经被彻底“解放”了出来,重又回到了自己所热爱的表演岗位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他生命中最后留下的几张照片之一了。

1874年,徐林格又接到了八一厂发出的邀请,在电影《走访地下城》中出演人防办主任一角。

他又一次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角色之中,跟随摄制组先后到西安、大连、青岛、上海等地拍摄。

可其实此时病魔正悄悄地吞噬着他的身体。

据在《走访地下城》中出演老记者一角的老演员曹会渠说,徐林格在影片拍摄后期就发病了,并且病情来势汹汹,很快就病入膏肓了。

全程参与了《走访地下城》拍摄的八一厂演员杨成轩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称徐林格从发病到去世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杨成轩对此感到非常的难过,因为在相处的过程中,他和徐林格已经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而徐林格的追悼会,也是由杨成轩操办的,悼词也是他写的。

1975年4月,徐林格在电影《走访地下城》的拍摄过程中因病去世,年仅45岁。

他的去世,令他的家人悲痛欲绝,也令喜欢他的影迷,不胜唏嘘。

一位好演员,就这样远去了,他甚至都没来得及,与大家说一声“再见”。

这怎不让喜爱的观众意难平呢?

我们只能通过他生前留下的照片,来对他进行追忆和怀念了。

上图是徐林格和妻子所拍的合影照,非常珍贵。

上图是徐林格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照片之一。

不知为何,看着真让人感觉心酸,他应该很想在大银幕上多留下几个角色的吧?却说走就走了,迄今已离世49年。

那么说到徐林格,他所拍电影并不多,但留给我们的记忆,却非常深刻,这是为什么呢?欢迎大伙通过留言区,与更多朋友,进行互动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