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穿甲胄来上课 听“黄沙百战穿金甲”时具象化了

中学老师穿甲胄来上课 听“黄沙百战穿金甲”时具象化了

00:00
13:26

一起来认识一位特别的中学老师,名叫谭舟洲,是湖南邵阳市第四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也被学生们称为“将军老师”。

谭舟洲老师每次去上课都要带一个很大的行李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甲胄,课堂上他不断变换自己的穿着,将自己装扮成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英雄人物,为了更好还原古代人物,他甚至还蓄起了长发。

学生们上他的课,犹如沉浸式体验了流动着的中国历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画面在课堂上有了具体的呈现。

在邵阳市第四中学的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谭舟洲根据明朝的《抗倭图卷》,将自己变装为画里的明朝士兵。

甲胄,身披为甲,头戴为胄,是冷兵器时代将士的重要防护性兵器。在课堂里,谭舟洲通过身上穿的一套套甲胄,将美术和历史知识完美融合。他一会儿“变身”成唐朝的将军,一会儿又成为明代的战士。课堂里,学生们仿佛跨越时空,跟古代征战沙场的战士进行隔空对话。

邵阳市第四中学学生 黄喻晗:这样的课堂非常有意思,对这种课堂比较感兴趣,听得也很认真。让我们学到了蛮多,也巩固了历史知识。

谭舟洲除了是邵阳市第四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还是一名甲胄设计师。课堂里展示的这些甲胄都是他本人设计制作的。与大部分男孩一样,谭舟洲从小就对影视剧中身穿戎装的英雄形象很感兴趣。

邵阳市第四中学教师 谭舟洲:只要是个男孩子都有一个英雄梦吧,所以这些东西就是没办法抗拒,一看见就很喜欢,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欢。读大学时,在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的皮甲,还是蛮震撼的。第一次看见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穿着的这个装备,当时蛮兴奋,脑子中的这个形象一下具象化了。

尽管在大学时代,谭舟洲学的是美术教育专业,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一个英雄梦。2009年大学毕业,谭舟洲报名参军,成为武警青海总队的一名士兵。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对中国武备文化的热爱被进一步激发。

谭舟洲:我觉得男人这一辈子总该给社会给国家尽到自己的一些义务跟责任。在部队的时候,接触到现在的防暴服。以前古人打仗的时候,他会身着护具,就是甲胄,经过一代一代的演变,发展到现代,就是现代的防弹衣、防暴服。

此后,谭舟洲开始研究中国历朝历代的作战装备以及演变历史。2年服役结束后,在大学期间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的谭舟洲进入邵阳市第四中学,成为一名美术老师。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研究武备文化,并大胆决定复原中国的甲胄。2021年,谭舟洲终于成功复原了一套明代的男女版甲胄,并作为一份惊喜送给了妻子。

谭舟洲:自己在网上面找资料,然后再自己尝试着打版,再去做模具,进行甲片的冲压。当所有材料都备齐之后,光组装我大约是花了有三个月左右。

这套甲胄由5600片甲片层层叠加,横排、纵连铆接而成。缝制皮料作为内衬,通过革带互相连接,总体重量达6公斤,耗时4个月制作完成,光材料成本就花掉了2万多元。

谭舟洲:因为甲片小,每一片甲片的尺寸只有25毫米×25毫米,周身的面积覆盖之后一共是5600余片。每一片都是使用铆钉进行铆接,铆接完成之后再进行皮革的包边跟装饰。

把甲胄带进校园 让学生沉浸式上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谭舟洲靠着自己对甲胄文化的热爱,上网查阅资料,前往北京请教甲胄方面的专家,利用自己大学所学的西洋画艺术专业将画中的甲胄进行复原。而每个月的工资他基本上也都用在了甲胄复原上。

2019年,湖南邵阳市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谭舟洲得知后,主动带着自己制作的甲胄,向学校申请,希望在邵阳市第四中学开设甲胄课程。

邵阳市第四中学校长 袁梦辉:学校当时是想试点,希望他能够把甲胄文化介绍给学生。他的课程由开始的甲胄手工,到文化礼仪,最后到爱国情怀,提高了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质量。

谭舟洲的甲胄课作为学校的一项课后特色供学生们选择,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甲胄,谭舟洲把自己复原的甲胄带到课堂里,还会让学生们穿在身上,沉浸式体验。

湖南邵阳市第四中学学生 唐子轩:感觉我们已经进入了明朝历史一样。

学生们对甲胄的理解越来越深,课程开设的第二个学期,报名人数就从19人增加到了上百人。现在,谭舟洲的甲胄课已经成为学校一项固定的传统文化课程,每周都有。在近5年的时间里,邵阳四中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学习了谭舟洲的甲胄课程。

谭舟洲:小孩子很需要学习这些东西,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邵阳市第四中学校长 袁梦辉:从学生的反响来看,甲胄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学校还是很支持他的。

随着甲胄文化在邵阳市第四中学逐渐蔓延,学校也开始开设汉服、射箭等更多的古代文化课程。如今,传统文化已成为邵阳四中一张闪亮的名片。每年秋季,学校还专门举办“传统文化展演”,让师生们一起穿上甲胄、汉服等不同朝代的服饰,将古代一个个历史典故演变成舞台剧。

锻造百余副甲胄 开设“甲胄展示馆”

甲胄在邵阳当地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谭舟洲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并成立了邵阳市宝庆卫传统武备研究会。研究会拥有弓箭、盾牌、铠甲等武器和装备的复原陈列和制作工坊,目前,已有70多名会员。

邵阳市文化部门对谭舟洲的研究协会也十分重视,特意在邵阳市区一处公园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工作室,供谭舟洲和伙伴们一起深入研究甲胄文化。

谭舟洲:这个区域的甲胄是中国唐代风格,这一套甲胄是以唐代的《长乐公主墓》壁画为原型,使用1600余片中国的传统装甲片编织而成。这边是两宋时期和元代风格的甲胄,有传说中宋代的步人甲。这个区域是中国明代的甲胄,我们把它翻开,它叫做布面甲,甲片在内,布面在外,也称为暗甲。

如今,谭舟洲已经完成了上百件甲胄,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代。他将这些甲胄进行了分类,并在工作室单独划出一个区域,打造了一个微型的“甲胄展示馆”,供市民们免费参观。

谭舟洲:根据生产力的不同,甲胄都会有所不同。在唐宋大部分时期都是冷兵器交战,所以他们更加注重覆甲率,身体覆盖得越多越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火器的发展,开始注重火器的防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期主流的战甲,布面在外,甲片在内,外层由数层棉布或其他的纤维材料把它揉制定制而成,然后再在内镶制甲片,这样又起到保暖作用,然后也起到了防御早期火器的作用。

谭舟洲复原的每一副甲胄都来源于各类经典名画。最近,谭舟洲正在根据《出警入跸图》复原一件明朝时期的甲胄。

谭舟洲:这是明军的步兵战士,对巾,圆领,头戴勇字盔,拿的是镗钯,我们现在就是依据古画,先大概地把它的形状给画出来,然后再进行量体、打版。

一套甲胄的制作有设计、打版、开模、绘制、剪裁、组装、缝合等步骤,一件完整的甲胄由头盔、面甲、前后身甲、肩甲、捍腰、裙甲等十多样部件组成,根据款式和工艺的不同,甲胄的制作也完全不同。谭舟洲将画中的甲胄进行初步设计后,再手工对每一片甲片进行制作。

走进谭舟洲的甲片加工小屋,里面堆满了切割机、小型冲压机、车床、热处理设备等器材,犹如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其中有很多的甲片还需要角磨机一点点进行手工打磨。

谭舟洲:这个是一片刚锻造好的防臂甲的粗坯,然后把其他的锻造好之后拿去统一的热处理,然后打磨,清洗,然后进行组装。

一套甲胄的制作周期快则一至两个月,慢则半年至一年。在制作甲胄的过程中,谭舟洲借助史料、书籍、画卷,还有很少的石像遗存,去理解甲胄的变迁和中国各个朝代武备特点,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进行画图设计,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甲胄。然而,复原更考验的是动手能力,为此,他还特意去学了裁剪布艺和缝制皮革等多种技艺。

谭舟洲:做盔甲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呢?我觉得就是坚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不断地进行学习。我们现在是使用现代工艺,但是在以前,每一片甲胄都是需要铁匠一锤一锤把它敲出来,每一片都需要一颗一颗的铆钉固定在上面。

今年,谭舟洲和团队成员将传统武备复原技艺申报了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为了推广武备文化,谭舟洲还开始穿戴自己制作的甲胄,亮相在大众视野中,并开设个人账号,拍摄分享一些甲胄视频。如今,一些影视剧和地方的文旅活动也主动邀请谭舟洲和团队工作人员进行表演,将甲胄文化与地方文旅相结合。

谭舟洲:武备文化其实就是武器装备、武装力量,我们所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武备,也就是历史上中国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装备大约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透过古代的这些,再形成文化符号,来影响今天的人们。

谭舟洲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未来能够办一场展现中华五千年武士形象发展变迁的文化展演,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认识以甲胄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武备文化。

谭舟洲:如果我们能把五千年文明的铁马金戈、锦衣华服全部都进行展示复原的话,那会有多壮观。

把历史穿在身上 让传统重焕光芒

甲胄文化属于武备文化,也属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谭舟洲这个酷爱变装的“将军老师”,让人想起古装影视剧的道具师,区别在于,他既不是专职的研究者,做出来的甲胄也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此心心念念,完全靠用爱发电。穿上他复原的甲胄,立马原地穿越,投身行伍,置身战场,感受呼啸而来的风沙。老师们要是都能像“谭将军”这样“爱玩”“会玩”,同学们就有更多机会领略到实物教学的魅力。

湖南邵阳,旧称宝庆,历史上本来就是崇文尚武之地。明代洪武五年开始在宝庆驻军,置“宝庆卫”于宝庆府,这就是谭舟洲所在传统武备研究会名字的由来。甲胄玩家们复原历史,也复兴着家乡的精神,甲胄无言,却能直观地展现出“保家卫国”的分量,更深刻地揭示着“止戈为武”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创新,都包含着对传统的致敬与回归;每一个让优秀传统重回大众视野、焕发时代光芒的人,都是文化传承的真英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