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在乌镇的三点观察

【侠客岛】在乌镇的三点观察

00:00
04:33

人形机器人

“为机器立心”,有人用这句话来概括科技发展的方向。“为机器立心”,就是要让机器更加善解人意,愈发结出善果。岛叔这次来到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对这句话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分享在展会上的三个观察,希望能给岛友们带来启发。

第一个观察:AI大模型越来越懂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是本届大会的重点,岛叔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用”。观众问最多的,是“能怎么用?”展商答最多的,是“如何帮到你”。

今年的乌镇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正千方百计搭一座桥——在强大的AI能力与千行百业间,搭一座应用之桥。

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

盘点今年的一些故事:某电器品牌用“斑头雁”的AI客服,解决了电商大促期间服务流量大的难题;某特效公司,利用国产视频大模型Vidu制作的爆炸镜头,直接省下百万制作费;华为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可在一天内完成百万级别的大规模药物虚拟筛选,显著降低药物的设计周期……可见,一旦把AI的通用性与各行业的专有知识链接起来,千行百业将得到新的赋能。

第二个观察:低价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

今年大会热度最高的展区之一,是人形机器人展区。

一位90后观众告诉岛叔,2016年,当他看到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机器人Atlas,可以在障碍物间跑酷、后空翻稳稳落地,他和他的同学们都被深深震撼,“有种弓箭手第一次看到火枪的感觉。”

但几年过去,机器人行业发生了全新变化。波士顿动力虽然震惊世界,但其走的是液压技术路线,成本高、工艺要求高,难以商业化。只烧钱不盈利,让波士顿动力这个行业标杆被迫三次“卖身”。今年4月,波士顿动力终于宣布,放弃液压技术路线,转而生产电动机器人。至此,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路线之争”基本告一段落。

而中国上来就走的是电机技术路线,更灵活、工艺更简单,关键是成本低太多。波士顿动力一个Atlas要上百万美元,而中国宇树这次展出的人形机器人G1,售价是10万元人民币一个,同样能“鲤鱼打挺”、人踹不倒。在绝对的成本优势面前,“老牌”“底蕴”都显得苍白。

如今,人形机器人已经接近“四肢发达”,下一步如果能解决“头脑简单”的问题,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震撼的时刻。

第三个观察:出门“打飞的”即将成为现实。

今年乌镇的展会上专门设置了一个低空经济展馆,关注度颇高。

大家在科幻电影常常看到,人们开着飞行器,井然有序地出行。科幻电影里的“打飞的”,在产业端叫eVTOL。对于中国来说,eVTOL的制造能力不在话下,如今已诞生出上海峰飞、广州亿航、成都沃飞等一批“造机新势力”。展会A馆一进门右手边,就放着一架“盛世龙”号eVTOL模型机,很是瞩目。今年2月,“盛世龙”完成了从深圳到珠海的跨海演示飞行,将原本2个半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

但就像网约车,有了车和乘客只是基础,还得有叫车软件吧?还得有监管平台吧?尤其飞行器不比随停随走的汽车,还得有上下机的停机坪和充电桩吧?

这说着说着,就说出一个产业链和生态圈,也说出了发展低空经济还“缺”什么。如果说珠海航展,是看各家“造机新势力”竞技,那乌镇展示的就是背后的软件平台。飞行器在空中有秩序飞行,得依托一个强大的空管平台,同时处理大量实时数据,用算法进行监测和干预。咱有这个技术能力储备吗?有。杰能科世搭建的后台监控平台,凡双科技的监测设备,梦想机库APP提供的“打飞的”服务……乌镇的展馆里,都有。

这次在乌镇,岛叔确实感到一种“未来感”。一批批工程师、企业家、销售员在技术攻关、开拓市场、撮合交易,这些涌动的热潮,不就是一个国家的活力吗?

“为机器立心”,也为未来立起信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