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诗。
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的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发生工作调动,被调任为河西节度使。出于礼仪,在高仙芝赴任的时候,大家要为他送行。送行的队伍甚是壮大,人数不少,岑参就在其中。
送行的第一站就到了凉州,一进入凉州城,凉州城的满眼春色,立即让岑参心动不仪。因为他在跟着高仙芝做幕府的这两年,一直都在沙漠地区,那里四季不分明,恶劣天气特别多。凉州城的春天和那里有明显的不同。最起码,春天的花红柳绿还是带给了岑参很大的喜悦,他随口就创作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宁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买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卖酒的七旬老翁,这种搞笑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官民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稳定局面。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听众可以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象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出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
本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