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14日发表题为:“机器人革命”迫使中国工人适应的文章。报道称,目前,中国已经拥抱“机器人革命”,并为该行业提供减税和补贴,以鼓励投资和采购。然而,这场革命的成功与否仍然取决于人的因素——具体来说,取决于剩下的劳动力是否具备操作这些精密机器的技能。文章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过去10年来政府的支持。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去年中国安装了超过27.6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有助于降低中国智能制造设备的成本,但专家表示,在培训使用这些设备的劳动力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复杂的机器需要技术知识,包括修理损坏部件的工程技能和对管理机器的软件的了解。中国的制造业非常依赖近3亿农民工。然而,尽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截至去年,有52%的农民工是初中文化程度,近14%的农民工仅为小学文化程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务工人员最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中国仍然拥有大量工程师。他们往往受雇于工厂经理或研发团队,在适应工厂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只是在取代越来越多工人不愿从事的工作。瑞士ABB集团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表示,机器人“擅长承担沉闷、肮脏和有潜在危险的工作,而这些岗位很难招到人”。他还说,“在中国大学和职业学校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机器人技术应用创造了条件。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对这些技术工人进行新型机械方面的培训。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尤其是广东,已经启动了培训计划,以培养新一代工人。但中国高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地方大学或技术学院的课程往往依赖教科书或过时的设备,缺乏教授最新技能所需的设备。他们说,最有效的培训是通过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来完成的。一些国家认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就业构成了威胁,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则将其视为一种工具,以确保中国继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目的地。
“适应”如何“适应”?国家在发展机器人时就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