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福州西湖,既有自身发展过程中令人心旷神怡的魅力,更有诸多历史名人对其不吝笔墨的赞叹。蔡襄“山前雨气晓才收,水际风光翠欲流。”李纲“月摇波影鳞鳞碧,风入荷花苒苒香”,朱熹“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傅汝舟“ 城外西湖烟雾光,孤山宛在水中央”……无不浸透着诗人对福州西湖的钟爱,增添了它那令人沉醉的文化底蕴。今天的西湖漫谈,我们要说的是为福州西湖留下千古名句的南宋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他出生的时候,北宋王朝已经被金国灭亡,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都在金朝统治者的铁蹄之下。辛弃疾一生都在抗金斗争的路上,他出生入死,奔走于大江南北,为抗金而奔走呐喊。而甘于偏安的南宋小朝廷并没有重用辛弃疾,他上疏的许多抗金策略都没有被统治者采纳。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辛弃疾奉命知福州,并兼任福建安抚使。在福州期间,他很想为福建人民作一番事业,他实行丈量土地、清理田赋等开明政策,却遭到地方官僚特权阶级的反对,致使新政无法实施。
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心情十分抑郁,常常漫步到福州西湖,想借美丽的湖光山色来消除心中的苦闷,所以与福州的西湖结下不解之缘。
辛弃疾在福建共作词35首,其中写福州西湖的有5首,最著名的就是《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他写道: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词人雨中游西湖,看到一片优美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歌颂了赵汝愚对福州西湖所做的贡献。上片主要描写西湖美丽的景色。苏轼曾把杭州西湖比作西施,以为“淡妆浓抹总相宜”;辛弃疾的“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则是吟咏福州西湖的名句,是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下片追述五代闽王王延钧在西湖筑水晶宫,修复道,使西湖更添了几分景致。末尾几句“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感叹时光易逝,平添了几分兴亡之慨。
在辛弃疾的笔下,疏浚后的福州西湖美得像“约略未嫁”的西施一般,她比临安的西子湖更加美貌动人。词人对三山西湖着意赞美,百般依恋,实际上不仅是钟情于福州西湖的美景,更是寄托了他的情怀。在动荡不安的人世间,美好的福州西湖多少是他的慰藉。而他对福州西湖的赞美,尤其继大文豪苏东坡把杭州西湖比作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之后,更把福州西湖比作青春美艳、充满活力的闺中少女西施,不但使福州西湖名正言顺地跻身“天下西湖三十六”的行列,而且使她成为与杭州西湖媲美的名湖,对提升福州西湖的名气,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了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懦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