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西湖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宛在堂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历代文人在这里聚会,成为他们诗词唱和的重要场所,这里是福州西湖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今天的西湖漫谈,就和大家聊一聊温婉典雅的宛在堂故事。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福州诗人傅汝舟深爱西湖的清雅,在小孤山东南隅营建别墅,以其诗句中“城外西湖烟霭光,孤山宛在水中央”的诗意,取名为“宛在堂”。
宛在堂建成后,傅汝舟招同门诗友高濲(gǔ)等同来寓居。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也许正是这诗韵无穷的名字,让宛在堂与诗人有了永恒的情缘。
乾隆十三年(1748年),著名诗人黄任倡议重修宛在堂,并在堂中设立诗龛。从此,宛在堂不仅是福州诗坛同人吟诗聚会之地,更是后人凭吊诗人英魂的纪念堂。
宛在堂初祀林子羽、王孟扬、傅汝舟、高宗吕等十人,自此宛在堂成了诗人的“家”。据陈衍《小西湖重建宛在堂记》和何振岱《西湖志》记载,宛在堂历经三圮三修,每重修一次,则增龛设祀。自道光四年(1824年)至1915年,共增祀22人,包括林则徐、林寿图、谢章铤、林旭等名人均入龛祭祀。1921年,入祀诗人已由福州府属各县扩大到全省,上起隋唐,下迄近代,总数达270人,可见闽诗之盛。
旧时,宛在堂每年上巳、重阳对入祀诗人举行春秋二祭,文人墨客聚集堂前,把酒论诗,纪念先贤。在此风的延续中,诸多精华诗篇得以流传下来。
1936年,何振岱从北京回到福州,以诗文自遣,宛在堂成了他教授学生诗文的场所。当时被誉为福州有名的“寿香社十才女”都是出自何振岱的麾下。
福州诗人陈世镕集三十余年心血,详细收录了入祀宛在堂诗龛270位诗人的生平事迹、生活经历以及代表作品,于1958年编纂成《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流芳后世。
改革开放后,福州三山诗社多次在宛在堂与台湾、香港诗人举行诗会,出版诗集《宛在嘤鸣集》,还接待过来自日本长崎市的友人。福建逸仙艺苑也曾在这里举行过诗会,影响很大。
宛在堂屹立于高台之上,歇山顶木构三楹,三面环廊。堂前正中高悬“宛在堂”匾,廊柱上挂着诗坛巨擘陈衍所撰的楹联“聊增东越湖山色,略似西江宗派图”,由现代书法篆刻名家周哲文书写。
1985年整治西湖时,从宛在堂东环廊引建曲折诗廊80米,与更衣亭连成一体,曾集历代名人咏西湖诗词,用真、草、篆、隶各体书法写就,供游人欣赏。廊内庭院堆叠山、水、池,种植竹、松、梅及其它灌木,环境幽雅、静谧。
高台之前有一片草坪,周围种植着各种树木花卉。坪中矗立着一尊两米多高的古人雕像,仰首捻须,手握一卷诗书,雕像身上和周围没有任何文字介绍,这是李白、辛弃疾、李纲三者融合的形象,其深意代表了福州古今诗魂的凝聚,也成了福州西湖公园的一个文化符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寻古探幽。
福州诗咏,是闽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炫丽瑰宝,以其宝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宛在堂是福州诗咏的历史见证,她和着闽都的诗情,荡漾在历史长河之中,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宛在水中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