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就连一件破棉袄和旧皮袍也能去当铺典当出银子来?

为什么在古代,就连一件破棉袄和旧皮袍也能去当铺典当出银子来?

00:00
10:24

相信很多人看影视剧的时候都会看到,有人在捉襟见肘时,甚至拿自己的棉袄和皮袍子去当铺,现代人对此可能感到难以理解,其实这种场景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的典当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萌芽于秦汉两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五代时期,而在明清两代步入历史鼎盛时期。

根据资料显示,“康熙三年,按当铺税推算,全国约有当铺二万多家”,而到了乾隆年间,全国当铺共有18075座,可见在“康乾盛世”期间,典当业的繁荣。

而且,在古代经营当铺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根据《和珅犯罪全案档》记载,和珅被抄家前,经营的当铺多达七十五家,连和珅这样的巨贪都热衷于当铺生意,足见其暴利的程度。

明代末期,当铺已经成为民间老百姓的习惯用语,而百姓们对于去当铺典当物品也并不陌生。

当铺一般是开设在街市繁华的地段,门口会挂一个大大的“当”字招牌。当铺的围墙很高,一是为了防盗,二者也为了防止外面偷窥,保护客户的隐私。

古代当铺的实质,是专门发放质押贷款的金融机构,说白了,就是抵物借钱的地方。当铺里面有一个很高的柜台,高度大概有一米五,典当者需要双手将抵押物举到柜台上。

典当者将自己所有的物品交给当铺用来抵押借款,当铺收取抵押品,发放贷款,利率很高,而典当关系中,一般为当票,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的格式合同的凭证。当铺在写当票的时候,一般用的是草书、减笔或者变化字,为了防止外行人模仿和篡改。

写当票的时候,当铺一般多写典当物的缺点,无论所当物品新旧,一律冠以“破旧”字样。比如:一般衣物,都写上“虫吃鼠咬”字样;完整无缺的皮袄,也要写成“光板五毛”;金表说成破铜表;当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预防在储存期间有所蚀损,以杜绝和当户起争执。

一般来说,典当金额最高只有物品价值的一半。在双方达成协议以后,当铺“头柜”高声吆喝当品的类别、颜色、当价等,同时,另一边已经写好当票,编号登记了。这时候,当铺的学徒会把当款放在桌子上,头柜将当品拿到后方保管,然后将当票和当款交给当户就可以了。

出典人借款以后必须按照期限赎当,古代典当一般按月计利,晚赎一两天也要按照一月利息。如果到一定时期无力赎当,就成了死当,抵押的物品便归当铺所有。当铺可以继续享有对典物的使用和收益权,还有自由处分物品的权力。

这样,一些当铺也从事买卖活动。比如聚丰当的一则广告有:“本当自出售:细毛皮货、钟表字画、珠宝古玩、绸缎呢绒、四时衣服,便宜非常”。

当时当铺收押的物品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动产和不动产。金银玉器、古玩字画、家具桌椅、铜锡器皿、珠翠银器、白貂坐褥等,穷苦百姓也可以用粮食、棉袄、农具等做抵押品,几乎无所不收。

当铺中一般收押物品大多是衣物首饰等轻便物品,以衣服、首饰最多。衣服又分为棉、毛、麻、丝织品及毛皮五种。有些字画当铺不大愿意收,因为出估困难。

当铺的这些物品一般是分类存放,这是当铺最基本的保管方法。各种物品入库前,都要进行分类,然后再分类存放。比如,首饰等珍品一般是要存入首饰房,其他存到仓库普通房。

当铺有专门的行话,称袍子为“挡风”,裤子称“又开”,狐皮称“大毛”,长衫称“幌子”,桌子称“四平”,手镯称“金刚箍”,银子称“软货龙”,金子称“硬货龙”,古画称“彩牌子”,宝石称“云根”等。

一般在当铺,比较值钱的东西,是尽量不让典当户走开的。如果当户坚持高价,不愿意在这家当铺当,想去别家当的话,当铺会运用一些手段,使第二家打开一看,就知道已经去过上一家。

一般的方法是:如果是衣物,把衣服上身折叠时,把袖子反叠,袖口朝下,裤子折3折。如果是金器,会用试金石轻磨一下。如此就算到了第二家,一看就知道去过一家了,所给的当价和第一家上下相差不多。

现在看来,金银玉器等用来典当不足为奇,可是去典当破旧棉袄来向当铺借贷的活到确实令现代人想不通。其实,衣服是古代典当业的主要业务之一,古代典当业尤其以衣服为大宗。古代很多当铺,收到穷人来典当最多的便是衣物,有些当铺专门收穷人的破棉袄、棉袍、皮袍、布衫等随质随赎的。

要知道,在唐宋之前,并没有棉花,也就没有棉衣。有些贵族为了保暖,可以穿裘衣等皮毛类做的衣服,而百姓们御寒只能靠麻衣,或者在袍子里填充乱麻用以取暖。

当时穷苦人家买不起棉花做的衣服,不得不穿一种叫“纸裘”的衣服,这种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硬的槠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所以古代御寒的衣物是很少的,即便是破旧的棉袄也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因为,老百姓根本买不起布料,所以这些御寒的破棉袄其实在当铺里属于硬通货。而且百姓手中能典当的也只有自己的衣物。

到了元代以后,虽然有种植棉花,可是古代生产力低下,再加上当时农田大多用于种植粮食,棉花种植特别少,棉衣的产量是很低的。

百姓们的衣服在未被典当之前,主要有两种来源,其一是自己做的,一般是自己纺纱织布制衣,另一种是直接购买成衣。

而不同的衣服,典当价值也是不同的。从整体上来看,百姓一年四季换季衣服的当值由多到少分别是:皮袄、棉袄、夹袄、单衣,和谚语所说的“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嗄;头顶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一致。

这也表明衣服的当值多少和其质料有关。棉布的价格越贵,制衣的成本越高,衣服的价格和典当价值也随之上升。还有衣服的大小、宽窄、做工、色彩、是否有补丁、磨损程度都是影响当值的因素。

唐朝时的大诗人杜甫就曾在诗中描写自己生活的困窘,常常以典当度日,说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当时唐肃宗收复长安,杜甫在朝廷当官,但是俸禄微薄,也常常陷入要典当衣物才能买酒喝的窘境。

而大诗人白居易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的诗中写道:“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这首诗,白居易写了一个老人要去当铺典当衣物,以换钱买药的生活。

两宋之交,赵明诚和女词人李清照夫妇为了珍藏字画,更是多次典当衣物。南宋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也随处可见“典衣”,比如《春前六日作》中“典衣沽酒莫辞醉,自有梅花为解酲”的词句。《红楼梦》中的邢岫烟更曾经为了维持开支,典当冬衣。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曾因为想要购买《二十三史》而典当自己的衣服。从这些名人故事中,可以窥见典当衣物在百姓生活中的普通,典当衣物是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在和典当衣物打交道。

黄卬的《锡金识小录》还记载了当时江南农民依靠典当周转资金度日的情形。冬天的时候,他们用粮食把典当的衣物换回来,以此度过寒冬。开春之后纺织,再用布换米。到了五月份,田事紧迫,小农就用冬衣把质米换回来,作为种田米。

至于当时的北方百姓这种情况更是很平常的事情。经常是冬天一过,百姓变卖棉衣,换买单衣;而到了秋季,又把单衣卖掉,再添几个钱买棉衣。

既然当铺可以典当衣物,那如果没人赎回,当铺又该如何处理这些衣物呢?

有些穷苦百姓典当的衣物因为到了时间而无力赎回,这时候就成了“死当”。而有些有钱有势人家的纨绔子弟,终日吃喝嫖赌,一旦落魄穷困,生活窘迫,只好把夏衣冬裘、鲜衣华服值十当五地送进了当铺,如果到期无力赎回,也变成了“死当”。

按照当铺规定,当物到期不赎也不转期,就任由当铺变卖充当本及当息,这种原当物被称为“死当物品”。

如果衣物没人赎回,这种衣物留在当铺中也没有其他的用处,当铺可以弥补损失,每到攒够了一定数量,当铺就把这些衣物挑出来,如果成色好的会出售。比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中,秦重去见花魁娘子之前,便先“到典铺里买了一件半新半旧的绸衣,穿在身上,到街坊闲走,演习斯文模样。”

有些失业的人,为了活动个差事,需要穿得体面些,也常到当铺去买旧衣服,花钱不多,也可以救一时之急。

而当铺中有些成色不好的衣物,当铺会成批卖给估衣铺。估衣业是典型的一种生意,所谓估衣就是上过身的衣服,不论新旧再卖的时候都叫“估衣”,估衣铺收到当铺卖的这些衣服,会再次出售。现如今石家庄大桥路北的估衣街就是清末民初典当旧衣物的地方。

后来,清朝后期,随着价格更加低廉的洋布在中国市场的大量倾销,制衣的成本逐渐减低,普通衣物的价格的典当价值也随之下降。平民百姓用过的衣服显然已经失去了典当的价值,所以去当铺典当衣服这种现象也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