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知今 走向未来

鉴古知今 走向未来

00:00
08:17

11月6日,300余位中外嘉宾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该展是本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推出的配套活动之一。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一名参会嘉宾在世界古典学大会古典学研究成果展展柜前阅览图书典籍。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溯人类思想之源,围绕古典文明相关议题展开研讨对话。

古典学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有助于理解古典文明,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解自身的历史视角,是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与互鉴的重要纽带。与会嘉宾表示,进一步挖掘蕴藏于古典学之中的传统与智慧在今天尤为重要,鉴古知今,让古典学焕发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芒。

让当代人从古典文明中获得更多启迪

汇聚经典,碰撞思想,在雁栖湖畔,这场跨时空的思想对话,为理解当今世界凝结了深刻的历史洞见。

从《诗经》到《特洛伊史诗》,从老子的《道德经》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所言,先贤的伟大作品依然影响着今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有人说,参会的数百名专家学者,或许是全世界最了解人类思想起源的一群人。他们中间,有的是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有的是潜心研究中国几十年的汉学家、有的则精通古希腊语……

当泰山之巅与雅典卫城隔空相连,人们试图在艰深学问中寻找解释——历史不一定有答案,但时间中藏着选择。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研究古典文明?

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思想上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认为,这样的历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也必然追溯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深入历史文化的深处,才能找到走向未来的智慧。”高翔说,学问是拿来使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已,真正的古典学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机械过程,而是充满情怀、抱负、敏感的科学探索。古典学研究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拓宽研究视野,在平等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世界古典文明的智慧。

“如果只了解中国或者只了解希腊,就无法完全知晓中国和希腊的独特之处以及两国与其他古代文明有哪些共通之处。了解中国也是了解我们自己,这对于古典学研究者来说尤其如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亚洲研究教授、美国东方学会主席柯马丁如是说。

柯马丁表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其他文化、文明以及全球古代史研究提供不同视角,“我们可以通过相互研究来实现更多,这是我们唯一的未来。”

希腊雅典科学院代表团团长、希腊雅典科学院文学与艺术部院士西奥多罗斯·帕潘赫利斯说,当前,一些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全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将古代历史和古代经典视作类似于博物馆的展陈,认为这些经典只是对过去事务的展示。如何让当代人能从古典文明中获得更多启迪?这正是专家学者们的使命所在。

“古典与现代之间存在着某种需要弥合的鸿沟,需要建设一座桥梁,那我们就是桥梁的建设者。”帕潘赫利斯说。

古典学帮助人厘清自身的文化渊源与传统

在中希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未来,研究院将围绕考古、文明与历史文化等议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中希、中欧和世界科研机构在考古和文明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历史文化合作。研究院成立后,计划在希腊申请考古项目,开展考古发掘研究,组织高端对话、学术会议、专家讲座,设立研究项目和培训访学项目等。

不同国度的经典,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人的不同个性。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古代史教授莉娜·鲁宾斯坦认为,儒家主张的“仁”与“义”,可以与古希腊哲学中的“博爱”与“正直”相对应。从更广义的解释范围来看,“义”与“正直”,指向正义、正当、合宜、善……这是伦理准则,也对行为者品质素养的要求。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拉丁语教研室主任李慧看来,古典学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提供了良好的榜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等人的思想,鼓励人们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今天无论在东西方,喜欢学古典学的学生并不多。但古典学可以深刻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帮助人厘清自身的文化渊源与传统。”美国汉学家、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邰谧侠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邰谧侠表示,回溯过去,学生们会对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理解更深,也可以深化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更透彻地了解各式制度的起源与哲学精髓。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认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古典学是个西方概念,而中国古典学离不开中国经史之学。“中国经史之学源远流长,在中国有非常完备的体系,非常成熟。想要推动中国古典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未来还可以考虑在更多西方国家的大学设置中国古典学研究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走读中国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7日午后时分,在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会场外的古典学研究成果展览处,一部由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们专门编排的短剧《安提戈涅》,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的关注。

对现场许多外籍来宾尤其是希腊专家学者而言,这出著名的古希腊悲剧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作品。虽然不少外宾听不懂中文台词,但仍可以从学生演绎的合唱歌中感受剧目传递的浓厚情感。

“合唱歌里没有太多情节和矛盾冲突,但充满雕塑感、声音与乐感,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来致敬古希腊经典文学。”中央戏剧学院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原本担心外国学者会因听不懂台词而影响观剧效果,最后发现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他们本身对《安提戈涅》非常了解,可以猜出我们选取了哪一段。表演和戏剧艺术是无国界的,也是超越语言的。对于我们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来说,不仅要从理论上更深一步推进研究,也要做更多舞台实践。我们希望以一种更国际化、跨文化交流的语言,来诉说中国与希腊这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联系,与更多外国戏剧工作者共同创作,用当代审美语言去阐释古老经典,再给予今时以启迪。”罗彤说。

作为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学研究成果展于开幕式当天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正式面向参会人员提供服务。本次成果展围绕世界古典学经典及研究成果,进行图书展示、交互体验和开放交流,总展陈面积约660平方米,集中展示中外古典学典籍及研究成果8000多册。

据了解,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召开前夕,“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活动还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嘉宾分别前往山东、河南、四川,通过实地考察与亲身走访,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在行走中国中读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