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认证机制成为“注水学历”的照妖镜

让认证机制成为“注水学历”的照妖镜

00:00
04:53

11月6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公告称:近期,有13所国外院校硕士、博士学位认证数据出现显著异常,相关举报频繁,中心决定从即日起对这些院校的相关认证申请启动加强审查程序。

13所高校中,4所为菲律宾高校,3所为泰国高校,4所为蒙古高校,还有2所高校分别位于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不少人注意到,赫然在列的菲律宾莱西姆大学,正是曾因简历“过于炸裂”引发关注的95后研究员赵子健宣称的“母校”之一。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表示,加强审查期间,上述13所院校相关认证申请的处理期限将相应延长,并建议广大留学人员审慎选择公告涉及院校。

从此前有高校“批量引进东南亚博士”引发争议,到赵子健“炸裂简历”引发的关于海外速成学历的讨论,近几年,围绕“水硕”“水博”留学项目的讨论此起彼伏。一些国外院校项目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有些没有语言要求,有些号称“三个月速成”,有些甚至不需要本人到校上课,因此被吐槽“含水量过高”。

由于不少类似项目“扎堆”聚集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博士”也因此被贴上了含金量低等负面标签。据“北青深一度”此前报道,今年的就业市场中,一些毕业于东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博士生,明显感觉到了冷遇。在与欧美及国内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他们往往成为“最先被筛掉的人”。

某些人并无真才实学,只是将国外“速成学历”当作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的确会干扰教育秩序、有损招考公平。只是,社会也要看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培养质量相对较高的院校。有时,哪怕是同一所高校,也会出现不同院系、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一刀切”地对某个地区、院校的学生都贴上负面标签,对专心治学、甚至已经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学生来说并不公平。只有一事一议,结合具体院校、专业,理性评估每位留学生的学历含金量与个人水平,才能作出正确且负责任的判断。

这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认证机制,从而更精准地发现那些问题院校和问题项目,更好地对国外高校的教育成色进行鉴别。如此,才能既避免“误伤”,又有效消除“水学历、水学位”的生存土壤。

此前,对国外学历学位的认证,更多是在“真与假”的层面。很多认证不通过的学位学历,要么是滥发文凭的“野鸡大学”,要么是提供虚假材料、伪造学历。而“水博”“水硕”项目的微妙之处在于,这些大学虽在认证范围内,但含金量低,实际上并未严把教学质量关。一些国外大学为了“赚快钱”,不惜透支校方信用,通过拉低入学门槛、放宽毕业要求的方式吸引大量生源。

此次被“官宣”加强认证审查的国外高校,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有关部门综合学生反馈、异常数据、举报线索等,动态对国外高校项目进行认证调整,有利于随时锁定“速成学历”乱象,防止注水学历干扰正常教育秩序。让类似项目“现原形”,不仅能为用人单位和留学人员提供决策参考,也提醒相关院校应珍惜学术声誉,避免被打上“存疑”标签。

当然,基于热点事件或反馈线索锁定问题院校,难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滞后性。未来,要实现对学历注水乱象的有效治理,有关部门不妨加强同学术专业机构的合作,对国外院校及其不同专业的层次梯队、教育模式等进行细化认证评估;通过设定入学门槛、毕业要求等科学指标,让“速成学历”项目能被自动筛选出来,并及时提醒用人单位和报考者审慎选择。

很多时候,“注水学历”之所以能成为“一路通行”的敲门砖,正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模糊性。当认证机制不断完善,这类学历的低含金量被清晰呈现出来,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用武之地,不能随意“忽悠”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