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10-1>九百六十一年前的今天,苏轼写出名文《凌虚台记》,在遵命文章里头大吐其槽

24-1110-1>九百六十一年前的今天,苏轼写出名文《凌虚台记》,在遵命文章里头大吐其槽

00:00
06:15

大家好!今天是

农历十月初十

九百多年前的今天,

苏东坡 在做什么?

宋仁宗嘉祐八年

(公元1063年)

苏轼不足二十八岁

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

取名凌虚,命苏轼作记,

苏轼提出异议,太守坚持

于是苏轼秉持己意,

写下吐槽名篇《凌虚台记》

作为下级,苏轼为何要反对?

《凌虚台记》槽点有哪些?

最重要的槽点是什么?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赴任凤翔签判,宋选任代理太守。苏轼当年25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写出了石鼓歌和《喜雨亭记》、《凤鸣驿记》,声誉鹊起。后陈希亮来接任。

府衙吏役崇拜苏轼,称他为“苏贤良”,陈希亮呵斥制止,凡再称苏贤良者必罚。七月十五中元节,苏轼因不参加太守如今的宴集,被罚铜八斤。

嘉佑八年(1063年),太守陈希亮筑凌虚观景台。

谁来写?苏子瞻。《喜雨亭记》、《凤鸣驿记》已经闻名遐迩

陈希亮也认可苏轼的才华,于是让即将离任的苏轼再写一篇《凌虚台记》。

苏轼借机给陈希亮泼冷水,《凌虚台记》中有“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等言。

太守仍要求苏轼写,于是有此438字奇文。


作者同时稍后

复有《凌虚台》诗,

似与陈季常饮酒其上作

苏辙更有《次韵凌虚台》:

“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

始知乃秋末,或刚入冬也。

故将此诗写作时间

定于十月初十

霜降立冬之间


苏轼《凌虚台记》(一)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