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见
监制|阑夕
这个品牌自登场以来,就因为“9.9元喝咖啡”的策略备受关注。从成本角度看,相较于平价奶茶赛道,咖啡“破价”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因为奶茶里面可以没有奶,咖啡豆却是实打实的。再加上过去几年,核心商圈、写字楼资源似乎已被绿杯和蓝杯占据。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库迪咖啡究竟想干嘛?
在最近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很多悬念得到了正面回应。坚定的平价策略,迅速铺开的全球联营体系,重金打造的供应链和技术方案,指向一个共同的答案:库迪咖啡在用一种极其理性的方式,做一件很酷,很有野心的事。
一、“九块九”,是给自己的军令状
好消息是,九块九的库迪咖啡中国消费者能喝至少三年。
与之对应的扎心三连问是:持续补贴从何而来?“三年9.9”,联营商能答应吗?3年后,品牌又将收获怎样的发展图景?
问题的答案,要从一个基本事实说起。“欧美每年的人均咖啡消费至多可达600杯,而中国目前仅为15杯。”
这是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给出的开场数据,你也可以在很多连锁咖啡品牌的融资计划书里看到类似表述。区别在于,后者更多是用来为融资“画饼”,而李颖波在某种意义上,给出了激发中国咖啡消费潜力的明确演进图。
或者说,他变相提出了一个可能性:常态化、高品质的平价咖啡,是可以具备自造血和共赢能力的。
更具体一点,这个愿景分三个阶段来达成。
第一阶段,是以9.9元为心智锚,为咖啡消费的基本盘打开增量。
对5A写字楼里的打工人来说,咖啡早已是回血必备,以及商务洽谈的重要介质。但这恰恰是一道无形门槛,把另一部分人群挡在门外。这可能要追溯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品牌将门店氛围,视为与咖啡消费牢牢捆绑的附加价值,也就把更多运营成本,通过产品溢价转嫁给了用户。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当咖啡在国内成为白领标识物以后,“沉默的大多数”被变相放弃了。对于从来没走进过咖啡厅的潜在消费者来说,一个亲民的价格就是“新世界大门”,从而让更多人,跨越30多元一杯的咖啡消费门槛,解锁新的消费习惯。
这就是库迪咖啡9.9元策略的意义所在:不是简单用价格去卷,而是在进行一场咖啡祛魅运动。让更多人意识到,咖啡也可以像纯净水一样想喝就喝,是一种好喝、喝得起的国民饮料,以此来激活消费活力。
第二阶段,是构建密集的咖啡消费网络,让高品质咖啡像瓶装水一样触手可及。
库迪咖啡做过一组测算,发现咖啡消费者的心理购买距离是250米。超出这个距离,一些消费需求就会转向其它替代饮品。
很明显,无论是自营还是传统加盟模式,都实现不了上述目标。它涉及到大规模投资、选址难度、同业竞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即使是星巴克这样的国际巨头,也难以撬动如此之大的社会资源。
但不久前,库迪咖啡推出一项“触手可及”计划,宣布携手美宜佳、华莱士和苏宁易购等行业龙头企业,将常规店和便捷店全面植入合作伙伴业态当中。在此基础上,库迪咖啡还将在2025年新增门店4万家,以此来创造真正的“触手可及”。
第三阶段,是成长为全球高品质、全场景“供水商”。
打开库迪咖啡小程序,你会发现品牌还有大量果茶、奶茶、奶昔饮品,并且保持着较快的上新频次。用李颖波的话说,“现在年轻消费者需要带味道的水,可能是奶茶,也可能是咖啡。”
这意味着,咖啡对库迪来说只是抓手之一。品牌真正在做的,是成为全球“无味水”向“有味水”消费升级的摆渡人。
在印尼市场,库迪咖啡充分结合本地消费习惯,使用斑斓糖浆和东南亚特色水果进行产品创新;在中东,品牌会根据本地的甜味偏好,调整糖分比例;在欧美,则会调整咖啡豆烘焙程度,为黑咖啡的广泛受众做好服务...
短时间内做大规模、去海外开店,从来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怎么平衡链条上的每个参与者利益,让这艘品牌航母在消费蓝海自由巡航。从这个角度看,“九块九做三年”,更像是库迪咖啡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它要完成自己的终极愿景,同时保证“多个飞球不落地”的内部平衡。
这很难。
二、“最强供应链”,打破不可能三角
长期补贴、联营商利益、门店密度,是一个经典的不可能三角。
一般而言,想兼顾长期补贴和联营商收益,就需要通过“区域保护”,降低范围内的门店数量。想保证联营商收入和门店数量,就必须产品提价。长期补贴和广开门店,则必然要牺牲单店收益。
想破局,不能用存量思维。
库迪咖啡所依仗的变量,是不断进化的“最强供应链”。
这里讨论的供应链,并不单指库迪咖啡在安徽建立的全球供应链基地。当然,该基地也很重要,为咖啡烘焙、食品原料、包装材料及其他配套的品质化、规模化赋能打下了坚实底座。
库迪咖啡不断打磨的供应链能力,涵盖门店管理、供应链效率、硬件创新、开店模型等多个维度,是一套从C端到B端的全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比如产品力和出品效率,是咖啡的“大动脉”。抖音之前有个很火的事件,某品牌咖啡师情绪崩溃,与消费者激烈争执。原因在于消费者嫌等单时间过长,这就牵扯出咖啡店的人效问题。
而库迪咖啡通过软件和硬件创新,由技术平台经营门店日常管理,覆盖自动订货、自动排单、智能品控等方面,实现了人效的大幅提高。通过咖啡机的IOT体系等一键控制体系,能实现扫码出品全品类咖啡,在准确率和制作效率上都远超传统模式。通过人机协同模式,单店运转效率将到充分保障。
原材料方面,品牌一直坚持“好咖啡源自好原料”的理念,不仅提供中烘和深烘双豆型选择,还上探到原产地采购新鲜优质的水果等原料进行加工,最新的一次产品升级中库迪还推出铂金精品咖啡豆,并提供精萃、原萃和满萃三种专业化萃取方式,既满足刚需人群的日常需求,又照顾到追求品质体验的消费者,完全没有因为平价而失去咖啡本身的质感和专业度。
效率与产品力的叠加,能够充分调动起门店范围内的消费需求,也成为库迪咖啡门店高质量扩容的王牌。这就是李颖波所说的,“1万家门店还是5万家门店,对我们的系统来说完全没有差别。”
联营商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在供应链优势的帮助下得到拓宽。
在库迪咖啡,联营商可以选择标准店、快取店跟便捷店三种合作业态。问题在于,一个高密度的门店网络中,该如何平衡各种门店的利益?
这是所有经销模式的“痛”,但库迪咖啡已经有完整的思考。
通过供应链能力,品牌向联营商提供的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动态的“成长力”。
表面上看,便捷店主打便利性,快取店攻时效性场景,标准店是品牌对话窗口,三者各司其职。而实际上,库迪咖啡在促成不同业态间的相互过渡、转化。
比如便捷店业态下,目前日均杯量已经非常稳在100杯左右,更有甚者能达到达到300到500杯。在此基础上,联营商可以视情况增加咖啡设备,获取更多产能提升经济效益。随着对品牌的信任度持续提升,便捷店业态还可以转换为标准店。
不同业态下,库迪咖啡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私域流量到价格补贴、外卖支持、App代购等,给予了联营商灵活的合作弹性和成长空间。
更重要的是,整个“库迪链”都将持续分享到供应链红利。
作为在起步阶段就发力供应链投资、原材料布局的品牌,库迪咖啡能够最大程度享受到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化。这也让库迪咖啡,能够将供应链利润反哺B端和C端。
事实上,品牌一开始就是采用产品思维来建供应链,除了保障产品品质和成本效率,更注重回馈合作伙伴,做大规模后再通过服务费驱动业绩增长。
而供应链水平的持续提升,也会为新品研发、品牌忠诚度的积累创造隐性价值,从用户心智中的价格力品牌,蜕变为“品质为王”品牌。这样的产品路径,也是长期主义正向循环所在:高品质的原材料赋予产品自身更高的体验性,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好产品”,累积客户粘性创造出高频、海量的咖啡需求,需求端的变化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柔性生产能力,进而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形象更高的市场认同。
这套供应链体系,称之为库迪咖啡的独家增长引擎毫不为过。而增长,恰恰能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原本的“不可能三角”,将变成全新的共赢模式。
三、以品牌新叙事,发现咖啡新沃土
咖啡消费,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写字楼配套”。而库迪咖啡提出的“百米之内有库迪”愿景,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
这个大胆的战略,与品牌的运营能力息息相关。9.9元,不仅击穿了咖啡消费的门槛,也拉近了库迪咖啡与消费者的距离:从每次联名产品的社交媒体晒单反馈,到不同业态的消费变化,都能反映出一些趋势,指引品牌找到“正确的方向”。
李颖波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他发现校园商圈的咖啡销量显著提升,笑称:“估计现在学生们也蛮累的”。
这些敏锐的市场洞察,帮助库迪咖啡从破价走向破圈。从北上广走向下沉市场,从中东走向欧美。通俗来说,库迪咖啡是在尝试向“所有人”种草咖啡文化,把9.9元一杯的咖啡做成一门好生意。
一种声音认为,库迪咖啡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爆款。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嫌疑——爆款的意义在于拉动销售,对于一个已经通过品质和价格实现“爆单”的品牌来说,没有销售占比明显倾斜的单品,反而说明门店产品的普适程度很高,能够有效利用价格锚,鼓励用户在店内品尝更多饮品。
就像李颖波所说,品牌忠诚度源自于产品和价格,每一个品牌对客户最核心的吸引力就来自这些部分。现在整个咖啡行业远远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9.9元可以吸纳更多的客户群体,给他一个理由来尝试,也给产品端更多探索空间。
记得Space X开始造火箭时,曾因为“不锈钢火箭”的理念被群嘲。但企业从零件层面开始降本,研究可行性,硬生生把“笑话”变成了核心竞争力,也让“第一性原理”走向大众视野。库迪咖啡的故事也很接近,用市场潜力反推增长模型,关注每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以“好咖啡源自好原料”为第一性原理,从成本效率出发,去挑战行业品质、规模和多样化的上限。
市场早晚会意识到,这是一件很酷的事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