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何分蛋糕”成了社交平台上流行的一个家庭伦理梗。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全职妈妈拍了一段视频,她买了一盒瑞士卷,八块蛋糕,两个孩子分了四块,丈夫吃了两块,晚上她准备吃掉还剩的两块,但丈夫却批评,说家长该以身作则,好好吃饭别吃零食,又说她吃了,孩子就没了。视频一出,全网玩梗,丈夫们都纷纷被追问,如何分配瑞士卷。但凡和视频中的丈夫同款的,或者稍微犹豫一点,都被鄙视了。于是,“瑞士卷”怎么分,被戏谑成婚姻中的“送命题”。
首先要说明,社交平台上的这类热搜视频是真是假并不确定。毕竟网络造假没什么成本——上海女子去安徽男友家过年最后逃离的贴子是假的,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的视频是假的,女儿上清华跪谢父亲是假的,秦朗小朋友的作业丢在了国外是也是假的……。有网友就发挥了互联网柯南的精神,质疑视频拍摄者为什么会早早地准备好手机录视频,莫非她确定知道丈夫会不让她吃蛋糕吗?当话题有热度后,也有网友嘲讽说,这是不是故意制造话题想趁机吸粉,将来好直播带货?该女子解释说,自己患了五年的抑郁症,夫妻关系也确实出了问题。现在把视频删了,不是因为摆拍造假,而是担心传播的内容太负面。讲真,夫妻对话是真是假是很难辨别的。
其实,凡是能冲上热搜的话题都有现实针对性,正如戏剧来源于生活,甚至生活有时比戏剧更狗血。分瑞士卷的视频尽管真假不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戳中了婚育议题中最易让人焦虑的部分——权利结构。表面谈的是分蛋糕,实际谈的是家庭主妇的地位,是家务劳动的价值,是家庭关系中话语权、经济权。
不可否认,在有的家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有一方多关照家庭,甚至要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做全职,可是,家务劳动的获得感、成就感和社会劳动是不同的,它没有明确的工资报酬,也没有职业成长预期,每天面对的是琐碎繁杂的杂务,做得好,被认为是应该的,做得不好,会被抱怨被嫌弃“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家务劳动太日常,没门槛,所以也很难受到应得的尊重。有人出主意说,给全职主妇发工资好了。我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发工资意味着丈夫是妻子的老板,丈夫是妻子的老板吗?不是。家庭收入本来就是双方的。
但一个常年无休的工作岗位,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匮乏,劳动保障则靠另一个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天长日久,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出现差异,甚至慢慢会异化。正如有网友在相关话题中的留言一针见血,一开始是“我养你”,后来就是“我养的你”,多一个字,语气中满满的嫌弃。家庭中不存在谁养谁,但这种理论上的平等,在实际生活中,负责家务的那一方未必能有充足的底气。
家庭权力结构就是这么微妙,而相比男性,女性是大部分家庭劳动的承担者,不管是全职主妇,还是职业女性。如此一来,女性在家庭中的相对剥夺感便愈发明显,瑞士卷的分配,不过是这种剥夺感的发泄出口。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现代女性的婚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权衡婚姻的得与失。许多女性不仅要平衡事业与家庭,还得时刻思考:我的自我价值在哪里?当前,很多地方都在为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而想方设法,那么,不妨看到瑞士卷分配上热搜的背景里,是女性对婚育的焦虑:在婚姻这锅温水里煮着煮着,就失去了跳跃的自主性和能力。因此,分配瑞士卷并不是什么送命题,反倒是家庭的必答题,这个题目丈夫应该做,孩子也应该做。提升父亲和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参与度,别让人轻视母亲的劳动付出。
提升婚育率,就需要倡导平等的婚姻观,建立起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婚姻是两个人的舞蹈,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舞,大家都应当有自己的旋律。
满网都是瑞士卷,吐了
马老师,私信你了,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