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5集
一代女皇武则天(下)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的统治之下,唐朝和武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国力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并大胆选拔和任用人才。可以说,对人才的重视是她能够取得不朽功绩的重要原因。而她本人也因为善于选才、长于用人而名垂青史。《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继续与您讲述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传奇故事。
武则天主政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治理天下,急需广纳良才。为此,她实行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改革举措,以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创立了“殿试”制度,也就是由她亲自对科举考试的入围者进行遴选。据史料记载,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在洛阳的皇宫内亲自监考贡士,考生人数逾万,选拔过程历时数日,规模十分宏大。这种面对面的选拔方式,一方面可以根据国家的实际需求挑选出真正的治国安邦之才,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这些人才对她的忠诚与感激,从而进一步巩固她的统治基础。正因为殿试制度具备这些优点,自北宋起,殿试正式成为科举考试中的固定环节,并一直沿用至后世。
除了开创“殿试”制度外,武则天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其他重要的改革。她创设了武举,以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据史料记载,武举考试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射草人、材貌、言语、举重等项目,旨在全面评估考生的军事才能。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唐朝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臣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获得出身的。
此外,武则天还开创了“南选”制度。当时,岭南、黔中等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直由当地官府自行选拔官员。然而,这种方式选拔出的官员往往难以胜任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决定从朝廷派出官员前往这些地区组织考试,以选拔有才干的官吏。“南选”制度不仅有助于选拔合适的人才,还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确保朝廷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唐代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常举和制举。常举,是通过定期、规范化的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目设置多样,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举的录取名额有限,尤其是进士科,每年平均仅录取二十人左右。因此,被录取者多为高官权贵子弟。而制举则是皇帝临时特诏举行的选拔考试,目的在于选拔政治人才,其科目设置如贤良方正、超拔群类、经邦等,均针对特定的政治需求。同常举相比,制举允许士人多次应举,且每次中举都能获得升官的机会,因此,无论是有官职的官员还是平民,都有机会通过制举入仕。
为了打破门阀制度,广开仕进之门,武则天对常举和制举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她提升了常举的难度,以确保录取的都是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她增加了制举的次数,让士人有更多机会参与选拔。此外,她还大胆革新,从基层官吏和民众中大规模选拔人才到中央担任见习官员,其规模之大可谓空前绝后。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曾一次任命了拾遗、补阙等六十人,开元二十三年以前,朝廷的所有大臣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武则天对人才的态度堪称典范,她始终秉持着“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原则。才子骆宾王参加徐敬业叛乱时,为制造舆论,写下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檄文。这篇檄文言辞犀利,对武则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般人看了,一定会气得咬牙切齿、暴跳如雷。没想到武则天读完后却丝毫没有动怒,反而惋惜地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她认为让这样的人才被埋没,是宰相的过失。
武则天时代著名的女官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女儿。上官仪因起草废后诏书被武则天诛杀。上官婉儿和她的母亲受到牵连,被没入掖庭为奴。常理上,上官婉儿会被武则天严密监视,难有出头之日。然而,上官婉儿天生聪颖,文采斐然,十四岁便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对她的才华大加赞赏,并任命她为昭容,负责起草制诰。后来上官婉儿曾一度触怒武则天,按律当诛。但武则天惜才如命,不忍对她下狠手,最终只是以黥面之刑代替死罪。
从对骆宾王的惋惜到对上官婉儿的重用,可以看出武则天不仅知人善用,还非常的珍惜人才。因此,在她的统治下,大量优秀人才得以进入国家官吏队伍,为唐和武周的繁荣,乃至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然,武则天在掌权期间也有不少过失,但总得来说,她的成绩和功绩仍然是她政治生涯中的主流。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整个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外交强硬,人民安居乐业!她,以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创造了属于女性统治者的传奇篇章,她的功绩也将永载史册,供后人敬仰。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本文参考书目如下: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资治通鉴》
《武则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