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来临
又是一年双十一,空气中弥漫着购物的躁动。每当这个时节,我总忍不住想起去年"血战"双十一的种种荒诞场景。
记得那是个深夜,我正准备关掉手机睡觉,突然收到闺蜜小美发来的微信:"姐妹,准备好了吗?零点开始抢购!"我本想回复"不凑这个热闹",可手指不听使唤地点开了购物APP。霎时间,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优惠信息、闪烁不停的倒计时,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我牢牢地网住了。
"这件羽绒服原价1999,现在只要699!""这款护肤品买二送一!""下单立减300!""再凑188就能用1000元券!"各种诱人的标语在屏幕上跳跃。我开始不由自主地计算:如果买这个加那个,用这张券配那张券,是不是能省更多?不知不觉间,我的购物车就像吃了催肥剂的猪,膨胀得令人瞠目结舌。
零点整,我像个训练有素的电竞选手,手指飞快地点击着"结算"、"确认"。等我回过神来,已经下了好几个订单。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钱包破防"。第二天早上醒来,看着手机上长长的支付记录,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双十一买了一台榨汁机。广告说它能榨出"满满的维C",还能"留住所有营养"。我幻想着每天清晨喝上一杯新鲜果汁,开启健康生活。结果这台榨汁机在我家待了整整一年,除了第一周用过两次,后来就沦为了厨房的摆设,和去年双十一买的面包机、酸奶机组成了一个"厨房三件套",默默见证着我的冲动消费史。
更可笑的是去年买的那条"显瘦神裤"。商家信誓旦旦地保证:"穿上立刻瘦十斤!"我被评论区的好评和买家秀迷得七荤八素,二话不说拍下了两条。收到货后迫不及待地试穿,对着镜子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不对。直到我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就是普通的黑裤子吗?显瘦?我看是显得你钱包瘦了。"
去年双十一过后,我统计了一下购物清单:三分之一是确实需要的,三分之一是可有可无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完全是冲动消费。其中有些东西到现在还躺在快递盒里,像是对我消费主义的无声嘲讽。
每到双十一,商家们总会使出浑身解数。什么"全年最低价"、"错过等一年"、"最后一波",听起来仿佛不买就会失去人生中最后的机会。各种"省钱攻略"、"购物指南"在朋友圈疯传,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在省钱,还是在找借口花钱?
前几天,我收到了一个有趣的快递。是去年双十一买的一盆多肉植物,因为商家发错了地方,辗转一年才找到我。当我打开包裹,里面只剩下了一个空花盆和几片干枯的叶子。我突然觉得这盆"死去"的多肉,像极了我们在购物节里迷失的初心。
记得外婆常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现在的购物节,往往是"便宜的更便宜,贵的依然贵"。商家们玩起了数字游戏:先涨价再打折,原价是限时价的双倍,满减的门槛一个比一个高。我们在这场数字游戏中乐此不疲,却常常忘记了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有时候,我会想起小时候过节的情景。每逢佳节,最令人期待的不是购物,而是一家人团聚的温馨。现在的节日,似乎都变成了购物的代名词。春节要囤年货,中秋要买月饼,七夕要买情人节礼物,就连平平无奇的双十一,也硬生生被打造成了一个"购物狂欢节"。
去年双十一后,我特意翻看了自己的购物记录,发现买得最多的居然是零食。各种"网红小吃"、"爆款美食",塞满了我的购物车。可真正吃到嘴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才明白,那些童年记忆中的美味,可能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和家人朋友分享的温暖时光。
现在的双十一,早已不是单纯的购物节,而是一场全民狂欢的消费盛宴。直播带货、饥饿营销、限时秒杀,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我们在这场盛宴中,有时候会迷失自我,忘记了最初的需求,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傀儡。
最近,我开始学着给自己定购物规则:先列购物清单,等待二十四小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每买一件新物品,就要处理掉一件旧物品;记录每一笔支出,月底回顾消费记录。这些小小的习惯,让我慢慢找回了消费的理性。
今年的双十一即将来临,我的购物车里依然躺着不少商品。但这一次,我决定要做个"清醒的消费者"。不被虚假的优惠迷惑,不被他人的消费带动,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毕竟,幸福感不应该建立在购物袋的数量上,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与充实。
窗外的秋风吹过,卷起了几片落叶。又是一年双十一,但这一次,我选择以不一样的方式迎接它的到来。与其在购物中寻找短暂的快感,不如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光,好好想想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
此刻的手机依然不断弹出优惠信息,但我已经学会了微笑着划掉它们。或许,这才是这个购物节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