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幸福人生细讲弟子规

18幸福人生细讲弟子规

00:00
55:52
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钤经》、《道戒》和《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引的《易内戒》、《赤松子传》和《河图记命符》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

  《十善业道经》 救护生命(不但不杀生,更能救护众生) 二 布施资财(不但不偷盗,更能布施结缘) 三 遵修梵行(不但不淫邪,更能清净梵行) 四 说诚实语(不但不妄语,更能说话诚实) 五 善言安慰(不但不恶口,更能柔顺言语) 六 作利益语(不但不绮语,更能正直言语) 七 和合彼此(不但不两舌,更能和合悦众) 八 常怀舍心(不但不悭贪,更能布施结缘) 九 恒生慈念(不但不瞋恚,更能广行慈悲) 十 正知正见(不但不邪见,更能正信因果);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是书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造的,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训诫,有理论、有方法、有效果,袁了凡先生本人也是世人行善修善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观念概述:

  该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差距。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该书则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态度。

  原理简述:

  古今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人类什么时期真正按照圣贤教诲办事,什么时期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反之,什么时期违背了圣贤教诲,什么时期就天下大乱、灾祸不断,因为圣贤的教诲是对万事万物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丰富、网络的普及,知识更新步伐越来越快,可供人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在公众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没有简洁易懂、重点突出、效果显著的根本性圣贤教诲可供人们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古今圣贤教诲很多,但是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教育是人们公认的根本圣贤教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