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今年10月14日至20日,全省新增报告2029例登革热病例。截至目前,今年未报告死亡病例。
25日,广东疾控发文介绍广东省登革热疫情未来发展趋势,文中指出,广东省全年均有登革热输入病例,而本地疫情一般从5月开始,在9月或10月出现流行高峰,此后流行水平持续下降。
当前全省登革热疫情处于高峰平台期。监测数据表明,近一周疫情上升速度减缓,蚊媒密度下降;随着气温降低、温差加大,蚊媒活动将进一步减少,疫情将明显缓解。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经“患者/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为5—8天。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白纹伊蚊叮咬后,病毒在白纹伊蚊体内繁殖一段时间后,通过叮咬传播给其他人。
感染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发热、皮疹、“三红”和“三痛”,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广东疾控提醒,目前我国还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和预防登革热的疫苗,控制媒介伊蚊、预防蚊虫叮咬是避免登革热的最佳方式。预防登革热从控制伊蚊着手,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登革热传播。
【1】每周放三五十万只蚊子,全村七年零病例
谈及控制伊蚊,或许很多人会纳闷,“蚊子怎么能被控制甚至还能用来防控登革热?” 然而,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专业团队却通过每周放出三五十万只蚊子,来防控登革热的传播,这项“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术已实施七年,至今,全村未发生一例登革热病例。
奚志勇“以蚊治蚊”团队研究员甘任贤介绍,在高峡村,叮咬人的蚊子有多种,包括白纹伊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等。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元凶。今年,广州多雨,白纹伊蚊活跃时间提早、活跃期延长,“以蚊治蚊”的策略主要是减少白纹伊蚊的数量。
“我们的蚊子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利用昆虫胚胎显微注射技术,成功创建了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人工转染品系。经过精细的雌雄分离流程,我们筛选出了雄蚊,这些雄蚊与野外的白纹伊蚊雌蚊交配后,雌蚊所产的卵将无法成功孵化,进而无法发育成为成蚊。因此将这些雄蚊命名为‘益蚊’。”他说。
甘任贤解释道,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可以通过长期投放益蚊,来大大降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热的传播。“这些‘益蚊’在野外的生命周期大概是一周,所以,在4月至11月的登革热高发期内,我们每周来峡石村放飞30万-50万只‘益蚊’。”
“早在2018年,我们就开始在峡石村试点‘以蚊治蚊’项目,至今已是第七年。峡石村是目前为止广州市内唯一一个持续开展‘以蚊治蚊’生物技术防控登革热的村。”甘任贤介绍,峡石村所辖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相当部分面积为水域,当时,团队按照每平方米释放5只益蚊的比例,采用滚地毯式释放策略,每周两次,每次在村民居住区全方位释放约100万只沃尔巴克雄蚊。
在峡石村释放的“绝育雄蚊”。图/央视网
他表示,项目实施头两年,团队还以附近村庄为对照区,同步进行监测,以便对比分析释放沃尔巴克雄蚊的效果。通过持续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当时,辖内白纹伊蚊的数量明显下降,控制率最高时达到98%。根据团队长期监测显示,村内白纹伊蚊的控制率常态化超过90%。
使用这个方法消灭蚊子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甘任贤回应称,释放益蚊仅针对特定区域内的白纹伊蚊,把这一种传播登革热的媒介密度降低至不足为害的水平,对其他的蚊种没有影响。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在村内放置20多个‘扩散站’,主动布置‘积水’环境。”他说,“‘扩散站’是一个装有清水的黑色桶状容器,我们在扩散站里投放益蚊的蚊蛹,使其在模拟野外积水环境中羽化成蚊;我们还往‘扩散站’里投放‘杀幼剂’,杀灭其他蚊子的幼虫,保护益蚊蚊蛹的同时,避免形成新的蚊子滋生地。这种探索会降低成本,也会让村民的体感更好。”
【2】“蚊子工厂”人均每周可分离1600万只雄蚊
与其他灭蚊技术相比,基于沃尔巴克菌的“以蚊治蚊”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高效、生物安全风险极小以及绿色零污染的特点。
同时,人工转染的沃尔巴克菌还能建立蚊虫对蚊媒病毒的“免疫屏障”,使得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增殖的能力大大降低,从而降低登革热等蚊媒病毒的传播。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微生物和分子遗传系终身教授、博士后导师奚志勇,是全球首个将沃尔巴克氏体菌株注射到蚊子体内的科学家。
2003年,他在美国肯塔基大学攻读医学昆虫学博士时,首次在实验室中找到了用一种名叫“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控制白纹伊蚊绝育的技术要领。两年后,他在全球首次建立以显微胚胎注射法在蚊媒中转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技术,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刊发于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受到国际同行关注,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2009年,他与国际同行同时首次发现沃尔巴克氏体可直接抗登革热病毒。
2012年,奚志勇在广州建立“蚊子工厂”,摸索规模化生产绝育蚊子;2015年,在南沙区沙仔岛开始释放试验,3年持续释放后,野生蚊减少九成,且在长达13周内都侦测不到任何蚊子,当地蚊子种群被基本消除;2019年,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上。
奚志勇的“蚊子工厂”。图/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以往从来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现场释放实验来证明,种群是可以接近被清除的。”奚志勇强调,在各类新技术中,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是在真实世界的现场试验中走得较远、灭蚊抗病效果较好、数据较全面的。
用这种方法来灭蚊,成本高吗?奚志勇介绍,经过包括人工、仪器折旧、技术改进等一系列评估后,根据目前的情况最终算出来的成本是,每公顷每年在108-163美元之间。“这个数据与传统用昆虫绝育工程来控制农业害虫,成本非常接近,是比较可行的价格方案”。
此后,虽然该技术在美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被反复验证可以显著压制野生传病蚊媒的种群密度并降低登革热的传播,但其在全球的区域性大规模应用一直受限于雌雄分离这一瓶颈。
过去,广州的“蚊子工厂”采用一代技术,一周产500万只雄蚊;2018年后改进生产环节,现有二代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大规模应用程度极大提高,每周可产1000万只雄蚊。
而在今年8月1日,奚志勇“以蚊治蚊”团队与其他高校合作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是一台用于高效分离雌雄蚊的自动化仪器,其突破了基于生物防治策略控制蚊媒疾病过程中的重大工程瓶颈。
研究参与人员之一的暨南大学副教授李永军表示,近年来,以登革热为首的蚊媒疾病随气候变化和人员流动有愈演愈烈之势。化学防治对这类害虫的控制效果有限且带来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的问题,尤其在蚊媒疾病高发国家和地区已经收效甚微。
研究员龚君淘介绍,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的自动蚊蛹雌雄分离器,将蛹的搅拌、分离和收集过程进行高效整合,可以在蚊蛹供应充足时有效地快速分离得到大量的雄性蚊蛹。与使用传统的人工手动分离方案相比,自动蚊蛹雌雄分离器将雄蚊生产能力提高了17倍,可以实现人均每周分离1600万只雄蚊。
谈及“以蚊治蚊”技术的商用前景时,奚志勇充满信心,曾表示,这项技术不仅能全面应用于登革热的防治,还有望移用至其他领域,譬如对农业害虫的控制。他希望通过提供更为高效、环保的替代方案,能逐步减少化学杀虫剂的施用。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