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作为深入挖掘与传播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致力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四川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月30日,在成都举行的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融合共生: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中,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的方式,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研究、可持续发展、活态利用、城乡建设等议题,进行讨论。
论坛现场
当天下午两点,“融合共生: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颖的主持下正式开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刘立云介绍了该院在文化遗产方面开展的有关工作,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方历史研究院——四川历史研究院,培养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策展营销的应用型人才等。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涛则分享了蜀道研究院目前在蜀道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并呼吁与会专家学者为四川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贡献智慧和力量。
接下来的主旨演讲中,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段勇,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副校长、教授丹尼尔·帕布奥诺,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分别围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星堆月亮湾出土铜铃、中国面具文化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现场,段勇在题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问题》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在过去高温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下,丝绸之路沿线以岩土和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洞窟、道路等遗存,以及地表和地下丰富的丝质、纸质、木质、陶土质、金属质等各种材质的珍贵文物,历经千百年幸存至今,构成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主要形象和基本特点。”他呼吁各方面要加强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所面临气候威胁及对策的研究。
段勇说:“我们当然不必过于悲观,但更不能盲目乐观、无所作为。人类及其文明将何去何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命运也许是一个预兆。从根本上说,人类及其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和衷共济、相互依存、共谋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马上行动!”
稻畑耕一郎则结合三星堆面具、传统傩戏面具等,从“活在山野的面具”“睡在地下的面具”“中国面具在文明史上的意义”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国面具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他感慨:“中国的材料太多了,值得更深的研究。”
主旨演讲结束后,由彭邦本、李明斌、陈奇佳、蔡东洲担任学术主持的四场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畅谈“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
比如,针对当前的“博物馆热”,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研究馆员李仲谋就从文物展览中的保护意识、展览策划的可持续性方面,从操作文物的安全意识、展品的明星化倾向、展览策划的同质化问题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担忧。他强调在文物包装、运输、布展、撤展过程中,要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呼吁加强对各类文物的价值挖掘,而不是仅仅盯着“明星文物”;面对“何以”展览、“对话”展览等创意同质化问题,他直言:“展览可以做,但需要更深刻的思考、更深入的研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