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学习目标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
导 论
学习目标
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学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独特魅力?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为何不可替代?新时代青年应当如何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理解这些问题,就需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只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这些问题,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通过解答时代之问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通过解答新的时代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且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后,曾多次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令人困惑的是,财富的增加却伴随着贫困的扩散,生产的发展却引起经济危机。
这些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应怎样认识?如何说明资本主义这个“怪物”?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呢?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的反抗,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包含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他们热衷于赞美资本主义,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视而不见,而且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又使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而政治立场更趋保守和反动,竭力为资本主义辩护。时代课题吸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
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的德国人,都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的莱茵省,那是当时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读书。他博览群书,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为《莱茵报》写稿并成为该报编辑,在报纸上为穷苦农民的利益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压迫。报纸被查封后,马克思前往巴黎,接触到新的思潮,同时参与了工人运动。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有毕业就不得不遵从父命去学习经商。但他酷爱学习,通过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在英国经商期间,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英国工人阶级当时的状况,并参与工人运动。从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卓越的个人才华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有可能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求得令人羡慕的个人前程。但是,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革命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们从小面对的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也曾接受过那个时代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劳动群众渴求解放的呼声,促使他们立志进行社会变革,并走上求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实践体验,特别是通过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1844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1844年8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面。此前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但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从此开始了毕生的合作。他们先是在巴黎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接着又在布鲁塞尔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者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一《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这场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了阐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策略,指导工人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报纸停刊后,他们到革命地区活动,恩格斯还参与了起义并受到通缉。革命失败后,他们流亡英国,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后来,马克思留在伦敦开展理论研究,指导革命运动;恩格斯去了曼彻斯特,进入父亲合股的企业,从经济上对马克思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并出版了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19世纪60年代,当沉寂多年的欧洲工人运动再次兴起的时候,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灵魂,为协会起草了大量重要文件。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该书以及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长期繁重的工作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但他即使在多病的晚年,也没有停止奋斗。他一边为各国工人运动担当顾问,一边继续写作《资本论》,同时还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阅读了大量人类学和历史学著作并作了数量庞大的笔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与世长辞。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1953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以便有系统有计划地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包括2000多篇著作、4000多封书信以及400多篇其他相关文献,1956年开始出版,1985年出齐50卷,总计3200万字。中文第二版计划出版70卷,预计约4000万字,分为四个部分,即著作、《资本论》及其手稿、书信、笔记,1995年推出首批卷次,迄今已经出版30多卷。该版以1975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MEGA版)为蓝本,同时参考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全集,所收全部文献都直接依照原著语言进行译校,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经典作家的原意和风格。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形势。
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以后,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仍带有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从而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尖锐。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俄国各族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与集合点,并因此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并取得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曾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又一重大矛盾。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俄共(布)又作了有益的探索。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在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的贺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通过本土化和时代化实现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本土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并在各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回答新的时代问题,始终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过程。本土化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空间维度,时代化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间维度,二者有机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时代化,具体到中国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鲜经验,凝聚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智慧,并汲取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党的二十大从六个方面概括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内涵丰富,相互贯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党的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不断展开,随着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逐步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步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不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
率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二)人民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②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四)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优良传统,
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同时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我们不仅生活在当代中国,也生活在当代世界。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对我们来说,这种宏阔视野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帮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用这样的胸怀、站位和视野来观察当代世界,我们就能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联系,从整体上正确把握当今世界,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要把握和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能在世界变化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与方向。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同时又要积极参与、精心谋划,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前仆后继,但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们发展的旗帜。不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失去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大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它指导实践的威力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
中国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勇气,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的”,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近年来西方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呈现出某种激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有识之士重新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热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讨论也出现热潮。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社会是在矛盾中进步的,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同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困惑。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加速进步,但同时社会面临着贫困、生态恶化、恐怖主义等尖锐复杂的问题。人类社会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回答和解决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还是需要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智慧。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价值。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它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思想滋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卷帙浩繁,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同时,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学习这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要着重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核心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新时代的新实际,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