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融媒联合体、封面新闻“看见正能量”全省融媒主题内容征集活动供稿
视频加载中...
10月23日,内江市抗美援朝老兵叶乘斋在家中一边剪下报纸上关于抗美援朝的相关报道,一边深情回忆自己一枚特殊的“军功章”背后的故事,那枚“军功章”是一块覆盖了他半边腹部的伤疤。
叶乘斋,1932年12月15日出生于资中县球溪镇。1951年3月24日,年仅19岁的他与战友们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他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立下三等功。
叶乘斋
1951年5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正在激烈进行。叶乘斋所在的部队临时驻扎在平壤以南的一片开阔地,左面是居民群房,志愿军战地医院也临时驻扎于此。在右面300多米的溪沟边,表弟林开文正用镔铁盒为他熬稀饭,以缓解他的腹泻。
突然,天空中飞来四五架敌机,对民房进行狂轰滥炸。紧接着,一枚凝固燃烧弹投向他们所住的小屋。幸运的是,这枚燃烧弹爆炸后并未立即燃烧,而是散落成沥青似的小块,冒着白烟。叶乘斋和表弟迅速逃离现场,几分钟后,小屋燃烧殆尽。他们远远看到左面民房中,战友们正在抢救伤员。
五次战役敌军反攻中,叶乘斋所在的部队经过13天行军和一个多月的艰苦追击战,终于追歼敌军于南朝鲜首都汉城附近的“议政府”。由于战士们身体消耗太大,部队不得不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叶乘斋患上疟疾,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仍坚持与战友们一起撤退。“联合国军”利用志愿军补给的致命弱势,全线反攻,战场状态瞬间逆转。叶乘斋所在的宣传队原本有40多人,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因调离、牺牲、失散,所剩人员不多。他们被改编为“收容队”,负责收容走散、掉队、受伤的志愿军战士。
抗战勋章
经过三天的后撤,“收容队”准备在5月13日下午5时宿营。正当他们煮炒面粉充饥时,敌军一发炮弹在离他们不远处爆炸。队长当机立断,命令他们迅速淌江后撤。傍晚时分,他们撤至江边,发现江面左下方的桥被敌炮猛烈轰炸。“收容队”十余人在江右上方淌江而过,后撤20余里才宿营。这次惊险的撤退,让叶乘斋躲过了被俘的危险。
1952年10月初,十五军换防进驻五圣山、庄子山、甄峰山一带与敌军对峙。叶乘斋所在的29师85团一营驻守甄峰山。他所在的卫生所设在甄峰山北面山脚下,便于抢救运送伤病员。
10月14日上午10时许,叶乘斋正在草林中抢救伤员。突然,敌炮狂轰滥炸,一发空中炸弹在距地面四五十米高的空中爆炸。弹片击中了他左腰腹部和两腿下肢,造成三处重伤,他当即昏迷过去。
经战友卫生员抢救后,叶乘斋被急速送往29师卫生院抢救室。由于流血过多,他在手术台上休克了6个小时。经过输血抢救,他才苏醒过来。随后,他被转回祖国吉林省蛟河县第十七陆军医院医治一年。1953年10月伤愈出院时,他被评为三等乙级伤残,政府将他列为终身重点优抚对象。
革命伤残军人证
如今,叶乘斋已92岁高龄,“军功章”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他写了不少文章回忆战争往事,宣传抗美援朝精神。远在湖北、天津等地的老战友们,本以为他早已被炸身亡,在看到他写的文章后,纷纷不远万里前来探望他。
面对曾经的生死考验和如今的荣誉加身,叶乘斋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感恩的心态。他常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能够活下来并见证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我最大的幸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