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00:00
06:27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因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而得名。其编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 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一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战争非常惨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形象写照。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李悝(kui)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 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