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坊的“皮影蹦迪”火了!幕后是位半生喜欢戏曲的东北汉子

成都文殊坊的“皮影蹦迪”火了!幕后是位半生喜欢戏曲的东北汉子

00:00
08:43

一张白布,一束灯光,艺人嘴里唱着词,手上舞起皮影,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就此徐徐展开。传承了2000年的皮影戏,一度成为无数“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如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段时间,成都文殊坊一块空地上,一场特殊的皮影戏引起了过往游客的注意。伴着十分有节奏感的舞曲,各种现代化的皮影在幕布上跟着节奏舞动,而表演者是一名中年男子和几个小孩。相关视频发布到网上后,不少网友感叹,“皮影也开始蹦迪了”“这也算皮影艺术得到了新生吧”。

10月25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这名男子。他叫于运成,辽宁人,今年46岁,生长于农村,受到儿时村里戏班的影响,即使已经参加工作,他每天最幸福的事情依然是听戏。一年前,看着如今已不是大众娱乐的皮影戏,他决定对其进行一定的改变,于是便有了“蹦迪的皮影”。

他说:“我喜欢戏曲,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它总能给我力量和鼓舞,我希望皮影戏能活下去!”

除了于运成,一起操纵皮影表演的还有家长和几个小孩

街头,用现代的方式“打开”皮影戏

10月25日晚8点半,夜幕降临,在成都文殊坊景区的街道上,游客逐渐散去。热闹了一整天的街区,开始变得宁静平和。而在景区中心处的一块空地上,此时却像一场派对,气氛火热。

在这块空地上,一张白布,一束灯光,一名40多岁的男子和几个嬉闹着的小孩,随着带感的舞曲,舞动着手中形式新颖的皮影。透过幕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欢快舞动着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熊猫蓉宝等等角色。

孩子们在白布内乐此不疲,观众们在白布外鼓掌喝彩。

“从来没想过皮影戏还能这么看,这么玩,传统的艺术用现代人的方式‘打开’,就像在蹦迪一样,感觉新颖而又有趣。”站在幕布前,正在观看这场特别的皮影戏的游客林建强告诉记者,“你看他们完全不拘泥于已有的曲目,而是配着舞曲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

幕布背后,小女孩张初一玩得不亦乐乎,她的妈妈对记者说:“今天来文殊坊逛逛,没想到就遇到了这个有趣的皮影戏,给孩子报了名让她去体验。她在里面玩得根本不想出来。”

张初一正操纵着熊猫皮影

记者看到,张初一时而舞动着一条青蛇,时而又换成了熊猫蓉宝。没多久,她换了四五个皮影。身边的小朋友与她并不相识,很快大家共同即兴“创作”皮影戏。

46岁的东北汉子,在戏曲中找到共鸣

在孩子们中央,身着白衣的男子也在操纵着皮影,他的动作相比之下显得更加专业,踩着音乐节拍,自己也轻轻舞动。他就是这场皮影戏的发起者,在成都生活了15年的于运成。

于运成1978年出生于辽宁的一个小村庄,初二就辍学进厂打工,成为了一名银匠。他告诉记者,从记事到现在,他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听戏曲,另一个是钓鱼。“听戏曲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杂念。我比较感性,总能在这些戏曲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娱乐方式比较匮乏,尤其是在农村,偶尔来村里演出的戏班子总能让村里的男女老少们高兴好一阵。于运成告诉记者,他只有几岁时,村里面时常会有戏班子来表演,他总会在戏班子搭台时就守着,直到看完整场演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还会记住一些词和腔调,他们表演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会时不时哼哼,但由于唱得不好,都只能唱给自己听。”

就这样,在一场场二人转、豫剧、评剧中,于运成逐渐爱上戏曲,并且延续至今,未曾改变。“大约是1995年,我辍学后到了一家专门做银饰的工厂上班,第一个月发工资,我就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专门用来听戏。”于运成说,“当时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调到戏曲频道,再去做别的事情。”

于运成正在表演如何操纵皮影

他说,但收音机有个缺陷,不能反复听同一部曲子。“到后来,我又攒钱买了录音机,听磁带。再后来又买了影碟机,不仅有声音,还有图像。”于运成说,那段时间,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反反复复听了无数遍《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

于运成说,他能够从戏曲中找到情感共鸣,离开银饰厂后,他开始经营一家银饰店。

“2009年,我从老家来到成都,开了一家手工银饰店。”于运成告诉记者,在这14年里,他的生活过得很颓废,“我通常是中午12点多才起床,吃完饭,收拾完,差不多下午三点才到店里工作。每当枯燥乏味的时候,我就会用手机播放戏曲。因为个人的一些特殊经历,每当我听到《秦香莲》《包公赔情》等曲目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进去,一些生活中的困扰也会在听曲的过程中得到解脱。”

用年轻的方式,让非遗皮影传承破圈

2023年,在外出钓鱼时,于运成结识了一位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开一家戏曲表演馆。“成都一些景点大都是川剧表演,皮影戏很少,于是在文殊坊开了一家皮影戏馆。”于运成告诉记者。

文殊坊平日里游客虽然众多,但是对皮影戏感兴趣的且愿意为之消费的人很少。于是他想着必须得有个办法,让大家重新认识并爱上皮影戏。就这样,“蹦迪的皮影”出现了,“传统皮影戏观看门槛高,观众参与度低,我便将其作了一些改变,新增角色,比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面的主人公,还有七个葫芦娃里面的角色等,曲目也进行了更新,用一些节奏感强的舞曲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还让观众可以自己在幕后操纵,增强体验感。”

记者了解到,皮影戏,又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2011年,皮影戏作为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民间光影艺术,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了解到,在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开始出现了新颖的皮影戏形式。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汪氏皮影传承人党飞华的抖音账号“汪氏皮影·确实牛皮”里,将皮影做成变形金刚,复刻威震天和擎天柱的宿命对决;在“科目三”大火的时候,用皮影给小朋友们跳“白骨精版科目三”;还曝光皮影戏幕后的秘密,拍成短视频发抖音……

在这里,有超过3万网友观看一只“皮影鹤”的向天而唳,踏云而起;也有近2万网友等待下一场皮影戏的演出。

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兴趣相结合,也许才能给非遗传承破圈这一命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形态各异的皮影

如今,于运成几乎每晚都到广场上演出,他记不得有多少人在这里体验过操作皮影,“我只知道每天晚上基本上都会有几十个人,其中大部分是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他们接触到皮影戏,如果借此能够让皮影戏焕发新生,我觉得我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于运成说,“我希望皮影戏能活下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