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一直深受多种疾病的困扰,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的同时,思维和记忆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一大批在特殊时期蒙冤受屈的老干部,在组织的帮助下纷纷得以恢复名誉。粟裕大将得知此事后内心变得十分焦急,再加上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乐观,特别希望早一天解开自己的心结。其实,粟裕所谓的“心结”指的是1958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和刘伯承、萧克等人遭到了错误批判,并被撤销了一切职务。此后,粟裕从总参谋长降职为国防部副部长,同时身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简而言之,开始担任没有实权的闲职,彻底离开了军事指挥第一线。这件事情对粟裕的打击非常大,他曾是毛泽东口中的“人才、将才、帅才”,以及“淮海战役第一功臣”,最后却沦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散将军。直到1975年,已经68岁高龄的粟裕大将,才当选为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两年后作为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一大,同年被任命为中顾委委员。期间,关于粟裕大将恢复名誉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落实。他眼睁睁地看到其他被错误批判的老同志,都如愿以偿地恢复了名誉,甚至有很多人还重新得到了重用。粟裕对此焦急万分,他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不断给组织写信,希望可以在有生之年得到平反。1979年8月,时年72岁的粟裕接到了一通重要电话,叶帅亲自邀请他前往烟台调养身体。接到叶帅的电话后粟裕十分激动,自己的问题终于得到上级的关注了。二人见面后还未等粟裕开口,叶帅先便先声夺人的提及了此事。“现在国内的形势一片大好,关于你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已经和小平同志提过了,回去再写一份材料吧!”后来,粟裕将材料交上去之后,叶帅、邓小平、陈云等人都做了批示。按理来说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几个月过去后却音信皆无。粟裕决定直接去找军队领导进行申诉,当时除了叶帅直截了当的表示支持之外,还有徐帅和聂帅两道关卡。当年,聂帅是总参的一把手,而粟裕则是他的副手,二人在工作中有很多交集,同时也在工作上产生了一些矛盾。当时,张震将军是作战部长,他的工作和聂帅、粟裕有直接联系。据他晚年时回忆,聂帅为了减轻毛泽东以及几位军委领导的工作压力,自作主张减少汇报文件量。结果,这件事情被毛泽东发现后,在会议上对聂帅展开了批评。本来和粟裕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他认为自己身为总参的副总长,也应该负有连带责任,于是自作主张写了一封检讨书。毛泽东看过粟裕的检讨书后,认为他不仅觉悟特别高,剖析问题和认识错误都十分深刻,遂对他表示了赞许。而聂帅写的检讨书则只谈问题,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对比高攀立下,聂帅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为二人之间的误会埋下了伏笔,此后二人鲜有交集。等到1980年,粟裕找到了聂帅,当年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聂帅感慨地说:“当年大家都有点冲动,我尚未接到总政送来的报告,我会为你说话,但你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可这次会面之后,关于给粟裕恢复名誉的事情仍然没有下文,直到粟裕去世时都没有完成心愿。直到粟裕去世十年后,老战友张震担任军委副职时,才和刘华清一起联名发表了《追忆粟裕同志》一文。其中有一句话:“1958年,对粟裕同志的批判是错误的,是历史的一个失误”,这才算替粟裕真正平反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